爱奇艺抓住时代的注意力
嗅态
观察商业榜样,输出榜样观察
作者 | 石灿
图片 | 爱奇艺
台下坐着投资人、导演、制片人、演员、媒体人等影视行业从业者,众人正期待着龚宇的登场。作为爱奇艺创始人兼CEO,中国影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开拓者之一,他即将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讲。
影视行业正经历新的“注意力革命”,观众专注时长从十年前2分钟锐减至47秒,倒逼创作转向“叙事密度决定生死”。与其说,大家是为了想要从龚宇口中知道爱奇艺的业务举措,才不远千里聚集在中国大饭店的会议厅;不如说,大家是带着焦虑而来的,他们想从一家头部公司的举动中,寻找到理解世界的方式、应对多变时代的方法和同频共振的情绪慰藉。
4月23日上午10点,龚宇上台了。他的话语间透露着一种坚如磐石的确定性,也散发着历经风霜的中年人才有的语言幽默;他的发言平稳中自带力量,每一个字句都信手拈来,专业的话术被解构成直白的语言;他鼓励别人,也自我激励,“眼前有很多困难、很多挑战,但未来还是充满了期盼。”
这次大会,发言的不仅有龚宇,还有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和爱奇艺基础架构与智能分发事业群总裁刘文峰,他们分别从内容和技术角度对时代、影视行业、爱奇艺做了深刻阐述,一场内容行业的盛会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越是艰难时期,越要比拼耐力和解题能力。为了应对时代,看得出爱奇艺的调整路线:以观众注意力碎片化为起点,参考行业数据,重构“短精多新”创作规则,借AI技术赋能体验与制作,终极目标是产出精品内容、实现多元商业价值与用户体验升级。
站在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路口,爱奇艺的未来藏在“加减辩证法”中。这条路不好走,但必须要走。
01
革新·进化·突破
龚宇的发言直截了当,“行业的问题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看爱奇艺打算怎么做”。
台上,龚宇把爱奇艺应对行业变化的策略一个个和盘托出;台下,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爱奇艺的变化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革新,既是应对行业剧变的生存策略,更是主动引领内容生态进化的战略选择。
这种变化的底层逻辑源于三重压力的倒逼与三重机遇的牵引——观众注意力的碎片化、内容供给的爆炸式增长、商业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构成了倒逼改革的压力三角;AI技术突破、新生代创作力量崛起、全球化市场打开则形成了牵引变革的机遇。
当长短视频的边界开始溶解,当传统影视工业遭遇互联网基因的降维打击,当移动互联网生发出独属于它的创造性内容形式,爱奇艺的变局本质上是在重构内容产业的价值坐标系。
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来自观众行为的革命性迁移。龚宇和刘文峰在演讲中感叹,用户在单一屏幕上的平均注意力时长只有47秒,观众已经进化成“数字游牧民族”——用拇指投票,在滑动屏幕的瞬间完成对内容的残酷筛选。
这种注意力稀缺催生了“跳看”功能的诞生。这也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将传统线性叙事解构为“剧情点阵图”的局部创新。观众已经熟练地通过上下划动自主拼装观看路径,而内容创作的核心指标已从“完整度”转向“峰值体验密度”。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带来《科技的力量,艺术的精神》主题演讲,他正在台上介绍“跳看”功能
“这件事可能会影响很大。”龚宇说,“听着挺不好的,我们辛辛苦苦创作的很多内容怎么就跳过去了?但是我们相信客观现实,如果作品好,人家不会1.2倍速、2倍速过去的。”
而王晓晖提出的“解构的爽”与“建构的真”,恰恰对应着这种新消费场景下的内容供给策略——用微短剧的“精神快餐”满足即时快感需求,用长视频的“思想正餐”承载深度情感共鸣。
我参加过多次爱奇艺的大会,几乎每次都能洞察到爱奇艺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它的理想主义动力的部分源泉来自推动行业变革。这也就揭示了爱奇艺寻求变化的深层动力在于产业价值链的重组。
龚宇提到的“金融效率困境”直指行业痼疾——传统影视项目长达数年的周转周期,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中近乎“老掉牙”的问题了。爱奇艺通过拆分剧本开发与制作的工业化流程,本质是将“手工作坊”升级为“智能生产线”。
这种变革的激进性和创造性都不亚于当年福特发明的流水线:随着“剧本工坊”用30分钟完成50万字剧本的AI评估、“影像工坊”将文字描述实时转化为视觉草图,创作效率的跃升正在改写内容产业的成本结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量化成为具体的投入产出财务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工业化不是对艺术性的扼杀,而是通过QClip实时监看、虚拟拍摄转台等技术,将创作精力从机械劳动解放到创意生成环节,实现“效率与创意”的共生。
变化的核心战场是内容形态的基因突变。微短剧的崛起绝非简单的时长压缩,而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视觉母语”重构。龚宇将其定义为“一种颠覆性的作品形态”。
短剧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叙事。这种新语言体系包含三个突变基因:信息密度从“起承转合”变为“秒级爆点”,交互方式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拼贴,审美标准从“影视级精致”转向“社交化传染”。
“虽然现在这个作品形态在某些方面看着不高级,但事物都是变化的,将来会高级起来的。”龚宇说,“不但爱奇艺要进入这个领域,我也希望更多制作公司和平台一起加入这个赛道。”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带来《科技的力量,艺术的精神》主题演讲
变化的终极指向是商业文明的升维。当衍生品商店、多类型剧场、爱奇艺乐园构成IP开发的“三维矩阵”,内容产业正在突破“流量—广告”的二维困境。这种商业进化遵循着“内容资产化—资产场景化—场景货币化”的跃迁路径:通过AI角色“桃豆”实现IP的“数字永生”,借助VR技术打造故事的“物理分身”,最终在电商场景完成“情感消费”的闭环。
创新在边界与边界的交汇地带产生,其他视频平台还在流量红海中厮杀时,爱奇艺已经悄然搭建起一个“内容创造—智能分发—情感消费—场景变现”的闭环生态系统。
这个新商业形态的本质,是将内容从“观看对象”进化为“生活入口”。如果用户在爱奇艺的生态里既能满足精神需求,又能解决物质消费,还能获得社交货币时,平台就超越了娱乐供给商的角色,成为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运营商。
这或许解释了我内心的一个疑惑:从行动上看,为什么爱奇艺呈现出了一个新的形象“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娱乐生活服务商”——平台上提供的早已不是单纯的内容,而是一整套情感消费的基础设施。
02
内容与时代情绪共振
王晓晖的演讲解答了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疑惑:为什么其他平台还在鼓吹悬疑剧场时,爱奇艺已经不再刻意强调悬疑剧场的主导性了?
会场外的一块展板也直截了当地展示出原因。上面写着迷雾剧场、恋恋剧场、小逗剧场、大家剧场和微尘剧场,爱奇艺已经跳出了单一品类的竞争维度,转而构建更高级的“剧场内容生态战”。
爱奇艺逐步塑造出“硬核悬疑+轻松甜宠”的混搭消费风格,由此宣告观众已进入“情绪自由切换”时代。王晓晖提出的“陪伴与意义”双需求理论在此验证——用户既需要《沉默的真相》带来的智力激荡,也需要《长风渡》提供的情感按摩,单一品类再难通吃市场。
王晓晖是一位对时代变化格外敏感的人,而他也总能把时代中的困惑,具象为内容战略。他说,“在这样的时代里,创作特征就是安身与立命,一个是生活的陪伴,一个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感动。”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以“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为题发表演讲
影视行业的生存法则正在经历颠覆性重塑。爱奇艺敏锐捕捉到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核心矛盾:观众既渴望用最短时间获取最大情绪价值,又期待在碎片化洪流中触摸永恒的精神共鸣。
这种矛盾催生出“微剧+长内容”的双轨战略——竖屏微剧以每分钟为单位制造即时快感,犹如文化快餐满足日常情绪补给;电影与长剧集则化身精神盛宴,通过扎实的叙事与细腻的人物刻画,在解构狂欢中重建价值共识。这种看似割裂的内容矩阵,实则是平台对“安身”与“立命”双重需求的精准拆解,既承认当代人需要轻量级情感宣泄出口,也坚信深度内容始终是不可替代的灵魂栖息地。
“表达的主体也在这样的时代里发生改变。我们发现现在女性意识、女性角色和女性创作主体性的特点越发明显了。”王晓晖说,题材创新的底层逻辑也正在发生本质位移。平台打破传统影视题材的边界桎梏,将创作视野投向更具时代张力的领域。女性角色塑造的“去标签化”革命,折射出社会意识觉醒的深层脉动。
而《狂飙》《我的阿勒泰》等现象级作品的成功,验证了真实细节的力量远胜悬浮叙事。当观众厌倦了套路化的人设与悬浮的戏剧冲突,平台转而深耕“70%真实细节+20%反套路+10%留白”的内容配方,用生活毛边取代戏剧滤镜,让每个泪点都生长在现实的土壤里。
影视行业变化的势能在接下来两年会更加迅猛,影视工业的创作生态正在进行代际更迭。爱奇艺通过“燎原计划”“爆前计划”“大片计划”等系统性工程,将创作权杖交给新生代力量。年轻创作者带来的不止是技术层面的视听革新,更是价值层面的认知突破——他们用Z世代的生存体验解构传统叙事,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故事语法。
“我们这个行业在2016、2017年的时候,刘畅、沙漠、辛爽、吕行、田里等一批新导演大量涌现。”王晓晖说,“现在又一波新生力量该出现了,也是因为有新的内容形式给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爱奇艺已经用实践证明了系列工程的可行性。这种代际交棒绝非简单的年龄迭代,而是整个行业认知框架的范式转换。当“乱拳打死老套路”成为创作常态,既意味着行业需要承受转型阵痛,也预示着文化表达将获得更鲜活的生长空间。
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木上,爱奇艺选择用“量质并举”破解行业迷思。量产商业作品不是对市场的妥协,而是对大众文化需求的及时响应;质产不朽作品也非曲高和寡的艺术实验,而是对内容生命周期的战略布局。这种二元辩证思维贯穿于微剧的工业化生产与电影的艺术化探索:前者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供给效率,后者借助精英化创作打磨文化精品。
“所以,我们的策略是两手抓,从形式上是长与短,从立意上是解构与建构,从整个的投入上是量产生活陪伴式的商业片与质产有生命意义的高质量作品。”王晓晖说道。
当影视内容既能提供逃离现实的“解构爽感”,又能输送直面人生的“建构力量”,平台便完成了从内容供应商到文化摆渡人的角色蜕变。
在流媒体改写影视规则的今天,爱奇艺的破局实践揭示了一个本质真理:真正伟大的内容创新,永远建立在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把脉之上。
03
用AI抓住用户注意力
属于刘文峰的演讲环节非常像电子产品发布会。他站在舞台上,操作爱奇艺在手机端最新上线的一个全新功能——跳看。
大家横屏用手机看视频时,一般右边上下划是调音量,左边是调亮度。现在,爱奇艺在屏幕两侧各15%左右的区域,新增了“跳看”功能。以前,用户得拉进度条调整观看节奏,现在上下划就能跳转精彩情节点,操作更方便。这样能让观看节奏变快、内容更聚焦,更符合用户的观看习惯。
“跳看”功能的关键,是爱奇艺能识别精彩剧情点。借助AI技术深度分析视频画面,就能找出推动剧情发展、用户想看的部分。精准选择跳看点位,用户划动时就不会错过精彩内容。而且,记录的真实观看行为越多,AI模型识别精彩点的能力就越强。
不同用户用“跳看”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同一视频对他们来说就不一样了。未来,爱奇艺或许能为不同用户提供同一内容的不同版本,有人看35分钟,有人看20分钟。“跳看”把选择权交给了用户。从用户注意力出发思考内容创作和产品设计,会带来很多新变化。
爱奇艺基础架构与智能分发事业群总裁刘文峰带来了以“注意力驱动创新”为主题的演讲
时代造就技术,技术也在回应时代。几十年前,AI生成内容就有了雏形。先输入大量数据训练模型,再用模型生成新内容。但一直以来,训练人类数据,尤其是语言数据,都缺少有效方法。
直到2014年,转机出现。计算机科学家用数学方法,从语言数据里找到了最吸引人注意的关键元素,这就是“注意力机制”。此后,注意力机制、持续进化的训练框架、飞跃提升的算力,共同发力。
AI创作和人类创作很像。人类创作者靠大量阅读、学习、实践积累经验、激发灵感,才能创作出好作品。AI也一样,要想产出好内容,核心都是抓住用户注意力。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爱奇艺用技术编织了一张精准捕捉用户需求的网。当47秒成为用户注意力的新标尺,传统内容生产逻辑就被彻底颠覆。当然,爱奇艺的回应不是简单迎合,而是用AI重构整个内容生态——从创作源头到终端体验,技术如同隐形的导演,既在幕后优化流程,又在台前创造惊喜。
爱奇艺一直都在做影视创作的供给侧革新,而技术确实已经渗透到了更为彻底的创作环节。剧本工坊通过大语言模型解构五十万字剧本的叙事密码,在主题提炼、受众匹配、节奏控制等维度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影像工坊将文字想象力转化为视觉原型,利用生成式AI实现从剧本描述到分镜草图的跨越式转化;虚拟制作技术通过虚实景深融合、色彩一致性控制等专利技术,让LED屏幕里的数字世界与真实场景无缝衔接。这些创新并非简单替代人类创作,而是将AI定位为“超级协作者”,在创意迸发的早期阶段注入数据洞察,让人工智能的理性计算与艺术家的感性思维形成创作合力。
“在内容创作的生命周期中,越早做出正确的决策,对项目的最终质量和效率带来的杠杆效应就越大。”刘文峰说。
智能分发系统构建了内容与用户的精准对话通道。“桃豆”助手不单是聊天机器人,而是深度理解用户审美DNA的娱乐基因解码器——它能从千万级内容库中筛选出契合个体情绪曲线的作品,甚至预判尚未被明确表达的观看需求。广告平台“奇炬”的玄机在于让商业信息获得内容般的吸引力,AI生成的“千人千面”素材库,实则是将商品特性转化为情感共鸣点的翻译器。
AI也是内容的放大器,既能让好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也让运营效率指数级跃升。“马良”与“缪斯”平台展现的技术魔法更为直观,二千万张AI海报和六十四万条短视频背后,是算法对视觉语言法则的掌握,那些自动捕捉的剧情张力瞬间,往往比人工选择更戳中用户心弦。
刘文峰已经看到一个趋势:在AI能力的支持下,用户会有更多创新体验可感受、创作者和创作团队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过去动辄数百人的团队通过大规模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未来可能只需几十甚至更少的人就可以实现。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爱奇艺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深刻:技术必须成为内容与受众之间的活性酶。
当AI既能解析千万用户的注意力轨迹,又能放大创作者的思想光芒,我们迎来的不仅是娱乐方式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讲好故事的文化实验——让好故事找到需要它的人,让每个观众都能在数字洪流中,遇见触动心灵的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