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985读“双非”:张雪峰的胜利? | 新京报评论
张雪峰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在张氏志愿填报理论中,“就业第一”是核心理念。而今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一些高分考生放弃冲击大多数人眼中的“梦中情校”清北,转而报考其他985高校的热门专业,北大在湖北、内蒙古等省(区)的某些提前批专业甚至出现了“空档”;个别省份教师专项从“保底选项”一变而为“高分赛道”;临床医学在一些名校的分数线也“大幅下降”,考生“觉醒”了:继续寒窗苦读12年,也未必进得了理想医院,何苦呢?
与之相对,一些“考编专用校”或小而美的新型大学受到了学子青睐:江苏公布的提前批分数线中,上海海关学院投档线超过了去年的上海交大;首次招生的福耀科技大学在河南的最低投档线达到658分;还有浙江一名604分女生放弃重点大学,毅然报考了高职院校……
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在现实考量之下,很多考生已经不再单纯迷恋高校的名气,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能为未来兜底的专业方向。“务实”写在他们的脸上,“确定性”成了普遍追求。
表面的确定性未必真的能带来确定
追求务实与确定性,这当然没错。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理应对人性深处的短视报以理解。而且这种选择背后,更有斑驳而冷峻的现实: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三个千万”时代,高考报名人数、高校招生人数、每年毕业人数均超过千万。叠加新的经济周期到来,未来的就业市场,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与此同时,多数考生出身平凡,既没有强大资源的托举,也未必能练就超人一等的本领。那么,与其毕业后陷入辗转求职的迷茫,不如趁早布局,提前谋划,通过志愿报考这个低成本动作,赢在起跑线上。
凡此种种,看上去都让那些务实的选择显得合情合理,甚至必须为之了。但是,依然不妨问一句:什么才是“确定性”?到底何谓“铁饭碗”?人生的诸多可能,难道就一定要让位于眼下的务实选择吗?
曾经最当红的土木工程专业,不到二十年,庶几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当年备受高分考生青睐的金融专业,这两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迅速遇冷;而那些看似更容易“考编上岸”的专业,随着机构瘦身、编制精简,未来是否还能安稳无忧?
所以,眼下表面的确定性未必真的能带来确定。技术进步的速率远超人们想象,它带来摧毁,也带来创造。今天人们视之无比珍贵的,明天可能就会轰然倒塌。马车夫何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取代,打字员又如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海德格尔说,“人一旦功利,世界就会被遮蔽。”人生刚刚开始的年轻人,实在没有必要过早地预设安安稳稳的人生。
一定有人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没看到世界都卷成啥样了?如果是你的孩子,你还敢这么大放厥词吗?这是一个有力的诘问。年轻人的处境当然应该被看见,他们也不是不相信努力的价值,并非一味要寻求安稳。人们或许更应该寄望,国家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赋予年轻一辈进行更多选择的底气。
但是,国家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努力,其实并不矛盾。时代的不确定性再大,个体仍是自我命运的主宰者。当多数人奉行短期主义,选择“安稳”与“务实”,理想主义不会走投无路。那些真正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考生,更值得鼓励与掌声,他们也会拥有广阔的未来。
短期主义以理想与兴趣为代价
前段时间,志愿报考季,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再次登上热搜,这一次的热搜条目是“报北大考古的女孩怎么样了”。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冷不丁的“关注”,多少还是传递出一丝看热闹的意味。有些人可能更想看到,钟芳蓉在敦煌研究院过得并不好,还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因为一开始,“学考古就错了”。
只不过,钟芳蓉很快通过她的父亲向外界回应,自己在敦煌过得很好,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从当初的“坚定选择”,到如今的“依然喜欢”,她的热爱未曾褪色。尽管,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选择,甚至当今年又有高分考生被北大考古专业录取时,不少网友同样发出惋惜甚至嘲讽之声,可是,只要他们真正保持了内心的笃定,外界的不解与喧嚣就不值一提。
理想主义不能当饭吃,追逐理想甚至要付出代价,但正是理想主义赋予人们勇气与激情。而学子的美好未来,也不是靠抓住当下所谓“热门专业”、踏上“风口行情”就能创造的,更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注定”。人生价值的实现,来自广阔的选择视角以及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巨大热情、韧性与牺牲。
毋庸讳言,在以筛选为核心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很多十七八岁的孩子,不论考多少分,可能也不过是“做题家”。他们就像刚走出冰火岛的张无忌,冒险才刚刚开始。可能一些孩子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与理想,但大多数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志愿填报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一个重新选择的机遇。从应试教育走进大学校园,他们要迎来真正的转变,要听见外面的“炮火”,开始真正关切自己的命运。毫无疑问,如果以就业作为志愿报考的核心指标,过早地框定一个看似“高性价比”的赛道,并以为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这其实是很天真的想法,也不太可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最佳答案。
张雪峰之类的志愿指导师之所以具有迷惑性,可能就在于为考生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选择方案,不考虑兴趣,不计入理想,把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化约进“找一个靠谱的工作”中。他们的确是为“穷人的孩子”着想,但这种极致的短期主义,恰恰是以年轻人最珍贵的理想与兴趣为代价。
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资源,有抱负的人不适用于框架。框架是人生的枷锁,是为平庸划定的边界。有个性、有理想的年轻人应该对框架保持警惕,甚至要敬而远之。
年轻人需要更多地拥抱雄心
理想很“虚幻”,饭碗很真实,可真正促成人类社会改变与进步的,恰恰是那些不甘固守框架、敢于打破常规的少数派。
纵观时下那些备受瞩目的企业家,不论是马斯克、黄仁勋,还是梁文锋、王宁,他们并没有按照原本的人生轨迹往下走,而是不断地拥抱雄心、不断地探索尝试,最终在某一个行业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在所谓“幸存者偏差”面前,很多人对理想主义不屑一顾,对“横渠四句”常有轻慢,但毋庸置疑的是,能够予人信念、帮人获取精神自由的,大多都是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理想主义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与那些追求确定性的考生相比,我更欣赏那个考了636分报考福耀科技大学的男生,他说自己是“年轻的赌徒”,愿意做教育改革的“小白鼠”——“赌赢了,既能为社会作贡献,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从事我喜欢的职业;赌输了,也不会太难过,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清醒又理智,坚定又豁达,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年轻人不会太差。
必须再次申明,我始终共情并理解年轻人及其家长的处境,也并非不能洞悉人性的弱点,但我依然坚持:在短期主义盛行的时代,应该给理想主义、灵魂所向多一点养分,留一些空间。从土里长出来的才是真生命。
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哲学三问”的重复: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哪里?只有拥有了一种挑战世俗、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大自由。
观点②
从“冲名校”到“挑专业”也是一种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