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学长说:指南者留学文书个性化且申请流程高效
来看看指南者留学 L 同学的真实评价吧
一、留学契机
上大学前从未想过出国留学,本以为能在北邮轻松保研,却因大一思政课 62 分断了保研念想。在纠结留学和考研后选择留学,不想承受考研之苦和学校环境差的问题。
2023 年 7 月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一次考出雅思 7 分,考虑港新对雅思有效期的要求,便未再考。平衡留学成本和个人喜好后,排除英国,将港新作为主要目的地,目标锁定 “港三新二”。
大二结束均分不到 82,通过选修公选课和大三专业课努力,将均分提升到 85,大三升大四暑假增加了一段实习。家长希望通过留学开眼界,但对一年制授课硕有疑虑,自己起初觉得快点读完工作也可,后因实习意识到不想上班,开始寻找新出路。
二、选择中介与申请过程
曾咨询过两家大型机构,因对方贬低自身背景并推荐付费项目而暂缓签约。认为申请港校看重 GPA,计划大三刷高 GPA,实习科研自己找而非付费。大三暑假需准备申请文书时重新筛选中介,线下接洽指南者刘洁森老师,因老师专业,定校方案符合调查结果且未将港四五作为保底,契合预期,比较价格后签约。
申请过程中,指南者在文书创作和申请填写上帮助很大。因同时申请计算机科学(cs)和通信,文书分为两个方向针对性准备:cs 方向重点挖掘大数据课程设计和软件开发实习经历,通信方向聚焦通信系统课程实验成果,每份文书都反复沟通打磨,体现个人特色且贴合项目要求,避免模板化。申请流程推进顺畅,只需按提示准备材料,省时省力,问题反馈及时。
10 月进入申请等待期,港中文和港科技相关项目无音讯,寄希望于港大 CS 项目。11 月 7 日拿到第一批面邀,指南者安排的模拟面试帮助熟悉流程和可能问题,指导老师完善自我介绍,使正式面试更从容。12 月 10 日收到第一批推研通知,半个月后拿到正式 offer。
交港大 16 万留位费前,因 ntu 未下 offer,对比后选择交留位费,但 1 月 13 日 ntu 发了 spml 的 offer,只差几天。交留位费后仍犹豫,一是担心一年后就业难题,看到学长找实习工作的焦虑胆怯;二是结合香港旅行经历和学长分享的港大坑人故事,未将港大作为最终目的地,继续完成瑞典申请和 tum 填报。
三、申请慕尼黑工业大学经历
Tum msce 项目采取两轮考核,第一轮材料打分,95/100 以上直接录取,75-94 进入面试,面试需 40/55 以上通过。3 月底 4 月初看到面邀和低分案例,虽了解面试形式和问题但未积极准备,觉得自己可能被刷。瑞典放榜收到 kth 通信系统 offer,但因 tum 拒绝会直接告知,便 “不收到明确结果不罢休”,4 月频繁查看系统。5 月 5 日发现第一轮得分 76 分擦边进面试,收到 6 月 25 日晚面试邀请。
准备时间充足且错开毕设答辩,但面试时间晚让毕业季很紧张。Tum 面试包括个人情况和专业问题,指南者安排的模拟面试中,虽未准备专业问题,但明确了 cv、ps 及毕设需准备的重点和可能被提问的点,老师还框定专业知识复习范围,让准备更有方向。
正式面试结束后很煎熬,等待结果时,第二天从下午四点开始频繁刷新系统,直到晚上游戏间隙收到 tum 的 offer,十分激动。
四、最终选择
放弃港大 16 万留位费选择德国并非毫无犹豫,纠结的是准备德国签证、注册学校系统、找住处等琐碎手续的烦躁。选择 tum 是因为其 qs 排名高,能兼顾回国找工、留德工作、升学三条路,自己当下迷茫,需要未来选择更多的地方。且了解到 tum 硕士顺利毕业概率比德本和德博高。
回顾申请,认为申请港校或新加坡要高均分,提前了解学校刷分规则,有余力再搞实习 / 科研;申请 tum 这类欧陆院校,要重视 motivation 和推荐信等文书材料,面试时态度比专业知识完备程度更重要。选校如选人生节奏,没有绝对好坏,只有合不合适,自己更需要多些试错空间的路。
感谢 L 同学的认可!祝大家都能收获心仪的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