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风景看到了有思想的风景
不久前,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中国式风景”画展,以思想性突出引人注目。画展前言提出,面对西方文化,中国绘画去向何处的问题,认为林风眠、吴冠中的探索表明:“在今天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之时,这两份样本已显示出异常可贵的当下价值。”
由静安区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及smg幻维数码共同打造的全新文化IP
——“上海光影美术馆”,作为第三届“闪亮·上海”静安国际光影展(2025)的常态化展映组成部分,近日迎来内容焕新
展览以三个思考维度为分类引导:“拥抱外来文化,还是固守纯粹的民族性?随顺时代创新,还是恪守旧有笔墨套路?迎合时流时风,还是表达自我自立门户?”认为林风眠、吴冠中:在东西之争,横向之维,中西融合的探索,中国立场的表达问题上,对策是“中西调和”;在古今之争,纵向之维,时代风格的探索,传统出新的魄力问题上,践行的是“笔墨转向”;在灵肉之争,内外之维,艺术本质的探索,个人风格的形成问题上,旗帜是“为人而艺术”。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现场图:澎湃新闻
这三个维度正是长期困扰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之问,遗产具有两面性,有的为现实生活加分,有的则是羁绊当下前行的障碍。林风眠、吴冠中绘画的探索实践具有典型的投影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画作中窥见整个人类社会的前行身影,引起我们思考人的群体命运之路。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现场观众驻足图:澎湃新闻
破与立的统一可以获得巨大的张力,艺术的创造性来自个体精神感悟。沃林格尔在《抽象与移情》中说:“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即对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戏式的愉悦。”还说:“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也就是心理需要的特点。”【(德)W·沃林格尔著,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4页。】康定斯基在其《关于形式的问题》中也说:“……只有那些真正的艺术品才能流传至今;在这些作品的躯壳(形式)内,都有着一个灵魂(内容)。”“……世界在回响,它充满了活跃的精神存在。所以在这里死亡了的物质也具有精神的活力。”他在《论艺术的精神》一文中又说:“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由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决定,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件优美的作品是内涵和外表统一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幅画是个精神有机体,它像一切物质有机体一样,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俄)瓦·康定斯基著,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第12页。】所以林风眠为了精神的超越而苦求形式突破,创造出调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新写意型水墨;吴冠中反对“题材决定论”,批评获隘的写实叙事性艺术,接续林风眠写意型进—步发展为抽象型水墨。主张艺术应表现生命、表达情感,服务于人类;强调艺术中的形式美及其独立价值;既不是去迎合套用时代潮流的模版,也不是为新而新、纯形式的天马行空。这种恰当的度和立场是成就两位艺术家绘画价值的关键,与偏激的民粹主义有天壤之别。
吴冠中《沧桑之变(镜片)》1998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康定斯基说,艺术中不存在任何“必须”,因为艺术永远是自由的。林风眠和吴冠中把表现人生、人性和人心,表达真实的感受、感想和感悟主导画笔,于是有了林风眠的“芦苇与鹜”和吴冠中的“狮子林”,林风眠全新写意水墨的鹜一旦飞入眼帘,便深深印入脑中再也无法忘记;吴冠中的狮子林绘画,把造园意境中象征须弥山众佛陀的石狮子再一次抽象(信众奉佛为人中狮子),终成无形之大象,更给人启发。
以社会变动角度看,似乎用“嬗变”“蜕变”“蝶变”三个形态讲比较符合,林风眠、吴冠中的画在探索精神引导下,以绘画形象生动地启示,“为人而艺术”才是照亮艺术前行道路的精神火把,达到艺术演变前行的目的。这个角度看,“中国式风景”画展内涵的精神思想大大超出绘画艺术精神的范畴,具有的张力辐射到更高的层面:社会前行也需要高擎变革的精神火把作为引导。为此,林风眠、吴冠中的画显示出的“当下价值”不仅仅属于绘画艺术,而是启动了我们在更高更广层面的思考。
林风眠《器皿》,作于20世纪5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藏
画展导言出现的“责任”“立场”“价值”“灵肉”“精神”“为人”“和平”等词语充满思辨,使我们确定林风眠、吴冠中首先是思想家,然后才是他们的艺术。把艺术重新放回到哲学思想层面,远离单纯绘画技艺层面,引导参观者认识到两位艺术家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是他们的精神思想,从中国式风景看到了有思想的风景,思考画作之外更多的问题,应该说这是画展的最成功之处。(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授)
汪苏泷、张碧晨的《年轮》之争,为何成了三输局面?
《老友记》钱德勒死因大反转,不是溺亡!
“领导提过最离谱的要求”,各地反诈宣传还真把明星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