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视角下“问题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全文长 4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作者简介:夏锃林,湖南省长沙市东雅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六届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经历,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
初中问题生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可以归纳为学生内在因素与家庭教育等外在因素。在班级管理视角下可以通过诊断性教育、集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策略促进问题生的转变,保证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初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精神上寻求独立与内心渴望肯定、性格上追求自我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学业压力增大与学习能力不足的矛盾。在对“初中问题学生”这一概念下定义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其对初中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因此笔者认为“初中问题生”指的是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表现偏离同集体学生常态,存在较严重问题,需要外部因素介入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级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初中阶段“问题生”是普遍存在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自我认知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生”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生教育也是每位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初中阶段“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都是有问题的,但大部分问题都能通过常规的教育方式与管理技巧解决,这样的学生就不是问题生。要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初中问题生”。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高速发展期,“问题生”通过教育可以转变为“正常生”,“正常生”也有可能转变为“问题生”。
初中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1、内在因素
初中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其心理与生理都处在不稳定状态,道德认知水平有限,日常行为较为随意且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所以部分初中生在不利客观因素的刺激下,思想认知与行为表现容易出现问题,若不及时改正,这部分学生就很有可能转变为问题学生。比如面对考试挫折,大部分学生在经过自我心理调适与老师引导后都能积极面对。少数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失利,会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循环,甚至会发展为重度厌学、厌校。又比如面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时如手机网游时,少数学生缺乏自制力,会想尽办法欺瞒家长教师,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再比如人际交往,部分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感受到对方不够友善时就会情绪紧张,行为失常。或是自我封闭,又或是攻击性的自我保护,无论哪种都会导致自身人际关系紧张诱发心理问题。
2、外在因素
初中生是受教育的个体,其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都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笔者认为外在因素是初中问题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影响。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一般来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溺爱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养成自私自利等恶习,学习上也难以养成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暴力、单亲、组合家庭教育的学生较容易出现易怒、自卑等人格不健全的问题,这类学生的心理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家庭疏于管教的学生容易养成偷窃、撒谎、奇装异服等问题。
其次是学校教育影响。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与补充,学校教育不当对初中问题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初中问题学生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突然形成的,一般在小学阶段或初中早期就已经有所表现,但有时由于校风、班风失常,部分教师欠缺班级管理经验、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导致学生表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愈演愈烈,学生逐步转变为“问题生”。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成绩成为了衡量学校、班级好坏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师没有树立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没有站在为全体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实施教育行为与班级管理,一些学习能力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班级中得不到重视与尊重,导致其对学校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慢慢演变为“问题生”。
最后是社会教育影响。初中生正处由家庭慢慢参与社会活动的过度阶段,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信息交流便捷。初中生在社会活动中所接收的信息是海量的,这些信息对于其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家庭教育缺失、对学校抵触的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甚至将这种行为带入校园。
初中阶段正常学生转变为“问题生“是长期影响结果,多数情况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班级管理视角下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良好的班风与学生既能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又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网络发达,信息交流便捷,初中学生学业压力增大,教育“内卷”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初中阶段 “问题生”的比例有提升的趋势,其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越来越复杂,对班级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保证班级风气优良的同时做好问题生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更需要有长期艰苦的付出。下面提出几点在班级管理视角下的教育建议。
1、诊断性教育策略
初中班级中学生出现问题是很常见的,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是班级运转的正常现象。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需要在众多的问题中诊断出那么一两个“特殊”问题,将其背后的问题生找出来。只有对班级中的“问题生”精确诊断,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般的解决问题。精确诊断一般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非常鲜明,情绪容易波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突发情况时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心理特点与气质类型,还要了解其家庭成长环境与近期表现等情况。了解的途径可以是细心观察、与科任教师交流、走访同学等方式。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第二步,谈心谈话。日常班级管理中处理突发情况,与学生谈心谈话一定是必要的。在谈心谈话中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学生描述事情经过与内心感受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从而因势利导的解决问题。第三步,持续观察。教育工作从来都是不是一蹴而就的,班级管理更是如此。我们在处理班级日常情况时需要注意,对于一些特殊性的学生或者问题,教师需要在事后保持持续观察。如果在常规教育过后学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问题得到解决,那说明学生只是犯了一个小错,或是该问题学生已经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如果“问题”持续,那就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需要更有力的方式介入。
2、集体性教育策略
集体教育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而教育个人,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在集体教育原则下,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平行的。初中生的行为具有从众性的特点,教育者在教育“问题学生”时,可以让其与集体产生正向联系,通过集体的行为、活动来教育个人,影响个人。通过集体教育“初中问题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
首先是创建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阵地,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班级氛围对于“问题生”来说非常重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教师要做到对所有学生都有正确的评价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给学生“下标签”。同时多肯定班级中相互关爱的友善行为,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会倾听。在面对学生违纪违规问题时需要采取“对事不对人”的处理方式,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能因为学生是“问题生”就加重惩戒力度。对于有违社会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在班级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的问题,不仅需要对犯错学生批评教育,还需要开展班会等团体活动,引导全班形成正确是非观,号召全体同学对类似问题说“不”。确保“问题生”在犯错后经历教师指正、集体教育、自我成长、教师引导等过程,能改善甚至解决自身问题。
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初中生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内心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从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问题学生时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形成其在班级中的“高光”时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集体的认可。在集体的认可与尊重情景下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最后是在集体中树立榜样的力量。不仅集体会影响个人,个人也会影响集体。初中生内心还不够成熟,是非观念不够清晰,当一个班级中多个问题生相互影响时,其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在班级中树立优秀的榜样,这些榜样应该是多元的,让所有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看齐的目标。针对班级中的“问题学生”,班级管理者应该采取分化的方式,让其树立不同的榜样,通过设置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变。
3、主体性教育策略
初中班集体具有可塑性强,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大、秩序维护对教师依赖性强的特点。初中问题生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其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甚至多个同学。教师在教育“初中问题生“时中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全体同学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在解决班级管理问题中提升全体学生的道德认知与综合素养。针对班级管理中”问题生“所产生的问题教师需要做到两点。
首先是正确的看待问题的产生。问题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必然衍生品,任何班级、任何教师都会遇到。其形成原因复杂,教育难度大,转化时间长,多数情况下不是班主任一人之力能解决的。班主任首先要坦然接受“问题生“的存在,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学会预设其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其对班级同学的负面影响,保证班级以良好的状态运行。其次,在教育班级问题生不要针对其所犯的错误,而要关注问题生的本身,给予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对其降低要求,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鼓励问题生的转变”时刻“,引导问题生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注意爱的表达,要让所有学生特别是问题生感觉到教师对其的关爱与期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初中阶段的问题生学生大部分内心都是缺爱的,让其感受到关爱是教育的前提与助推剂。
其次是加强问题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学生的转变必须经过其内在认知矛盾的斗争,任何有效的教育都离不开学生本体的自我思考、自我提升。人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处于思想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育初中问题生时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调整定位,重塑信心。初中阶段的问题生往往已初步陷入恶性循环,教师适当改变其自身定位,加以引导,就有可能将其带入积极的循环中。如笔者初二班上曾有一学生甲,极度自卑,在老师与不熟悉的同学面前一句话都不敢说。在了解情况后我经常与其交谈,让其用点头摇头或者笔写的方式表达想法。时常让其帮忙领取发放作业本等小事,抓住机会在班务总结时对其表扬。同时交代几位同学下课多与其交流,一起活动。学期末甲同学在课余已经能和同学老师正常交流,初三毕业时其已经能在活动中较为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问题生往往人生观念模糊,目标缺失,所以容易在网络游戏等方向中迷失自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提出自己对其抱有的期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生活目标。通过其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以改善自身现在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初中问题生的教育是一项劳心、劳力,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的工作。在初中阶段,班主任既要保证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又要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做好问题生的教育工作,这是每位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