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校被集体起诉!学生成棋子
文︱陆弃
美国精英大学的神话,正被一纸诉状无情撕裂。 哥伦比亚、杜克、宾夕法尼亚等32所名校,因涉嫌通过“提前录取”操纵市场、抬高学费,在波士顿联邦法院遭遇集体起诉。那些曾被宣传为“改变命运的入学机会”的Early Decision,如今被揭穿成赤裸的价格陷阱,把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变成学费收割机上的筹码。
诉状的指控很直接:这些学校利用提前录取的绑定性,剥夺学生的比较权与议价权,把本应属于学生和家庭的选择权,锁死在一份无法退订的“高价合约”里。所谓的“优先录取”,不过是学校提前圈定了一批价格不敏感的优质客户,逼迫更多家庭为“抢先一步”付出额外溢价——而这一切,披着的是教育公平与学术荣誉的外衣。
这不再是单个学校的贪婪,而是可能触及反垄断法的系统性勾结。原告认为,名校之间形成了默契,不抢对方的提前录取生源,共同维持高价策略,让教育市场从竞争走向垄断。 这种“精英共谋”一旦被法院确认,将是对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最沉重的一击——不仅撼动奖学金制度,更会让长期维持的公平叙事轰然崩塌。
提前录取原本是减轻申请焦虑的工具,如今却沦为“高压买断”的陷阱。被录取的学生,失去了比较奖助方案的机会,失去了在经济与学术间权衡的自由,剩下的只有被动接受价格。这不是教育承诺,而是价格合谋;不是学术契约,而是市场收割。
如果诉讼胜出,冲击将是颠覆性的。赔偿只是表面,真正的改变或将是迫使高校取消或改造Early Decision,让经济条件与学术潜力重新对等,而不是用一张“提前锁单”的票据绑架未来。对那些一向自诩以公平和自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系来说,这可能是一剂苦到极点、却不得不吞下的清醒剂。
更大的涟漪会冲向全球。美国模式长期被其他国家的精英高校模仿,一旦这个制度被法律击碎,世界各地的顶尖院校都必须重新审视招生中的暗箱与诱导手段。国际生招募、交换合作、全球排名竞争,都可能因此进入一个更透明、更克制的阶段。
对于家庭,这场官司关乎的不只是几万美元的赔偿,而是一个原则问题:我们是否应该为“早确认”支付溢价?是否愿意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未来决策权,提前拱手交给学校?当候选人被迫接受价格权力的不平衡,而无法基于性价比做出选择,这种契约关系就已丧失了公平的道德基础。
教育不是拍卖会,精英大学不该把招生变成资本竞价的竞技场。它们需要被迫回到初心——招生与培养的标准,应该是学术与潜力,而不是付款的速度。政策制定者和立法机关也必须介入,追问:提前录取是否合法?它是否沦为利益交换的工具?教育市场是否已经病入膏肓,需要司法手术切开腐肉?
这场诉讼,像一把剜骨的刀,直接切开了本科招生光鲜外表下的权力与利益勾连。它提醒我们,只有还给学生真实的选择权,重建奖助制度的公正,精英教育才有可能摆脱权力与资源的不平等再生产。 这不仅是一场诉讼,更可能是未来招生规则的改写者——而胜败,将决定高等教育的下一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