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操心孩子,无论是厌学还是沉迷游戏,先把父母自己的生活过好
粉丝一句留言,道尽多少父母的无奈:
哪怕孩子考上985大学、读了研,到头来选择躺平,做父母的也只剩满心绝望。
这更让我信了那句话: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命运。
01
前几天,看到有个粉丝留言,说自家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却躺平在家里什么也不做。
既不出去找工作,也不出门,每天都是黑白颠倒,晚上玩手机,白天睡大觉。
家长很绝望,也很无奈。
原本以为咬牙忍一下读完高三,就熬出来了。
孩子就会自律,就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这只是父母的想象而已,即便孩子考上了名校,父母遇到的棘手问题一个没少,操心反倒更多了。
如果说初中高中,父母只是操心孩子成绩和学习,那么到了大学又操心孩子是不是要考研考博以及就业。
即便就业后,还操心孩子的婚姻大事以及生活等。
似乎对孩子的操心与担心,无奈与恐惧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都没有停止过。
但父母从不是万能的,即便耗尽心力,孩子的人生轨迹也未必会按你的预期延伸。
倒不如匀些精力给自己,对自己好一点,认真过好当下的日子。
也有粉丝说:
父母要给孩子做榜样,父母必须要担负起责任,相信孩子,永远托举孩子。
我觉得道理是没错的,但父母本就不是超人,哪能事事周全?
父母也不用给自己背上厚厚的枷锁,并不是为人父母,即便自己做不到也要逼自己竭尽全力。
家长管不了孩子时,还逼自己硬管,不仅会引发焦虑,还容易管出伤心绝望和怀疑人生。
02
在孩子高一之前,我都以100分的完美妈妈要求自己,为了孩子我什么苦都能吃,只要对孩子好,我会百折不挠。
即便透支自己,即便明知不可为,也会再试一下。
过度的爱与用力的付出,让我觉得这样才配得上一个负责的家长。
遗憾的是,我对孩子的悉心照顾与事无巨细的关注,不仅让孩子产生了厌学,还让孩子很任性,并且懒惰。
我把所有家务都包办了,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事无巨细,他只需要学习就可以。
而且我还会严格管理和督促孩子的学习安排,对孩子各种催促,用高目标来倒逼孩子努力再努力。
操心真的很多,但结果也真的不尽人意。
后来想明白了:
要跟孩子课题分离,要将学习的课题还给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整天围着孩子转。
这个暑假,我跟孩子除了中间有一两次冲突,自打进入8月份以来,我几乎没跟孩子红过脸,更没再为他的学习气得辗转难眠。
该提醒的我会说,但学不学,终究是他自己的事。
孩子偶尔的表现也会让我不如意,但多数时候,我都学着调整自己:
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读几页书,散散步,或是踏踏实实地睡个懒觉。
父母也可以有 “逃避” 的权利,也能偶尔摆烂,管不了的事,就暂且放下。
孩子若愿意开窍,自然会醒;若不想醒,那就让他睡去好了。
家长做不了孩子的主,如果孩子装睡,那家长根本叫不醒。
03
作为一个家庭教育辅导老师和俩娃妈妈,我提倡家长要共情和托举孩子。
但我并不建议父母为了孩子而透支自己,过度共情。家长无能为力和身心疲惫的时候,偶尔躺一躺,完全可以。
就像今天清晨五点,我明明醒了,可身体和心理都抗拒着起床,便索性接着睡,直到七点才起身。
原本昨天计划出门运动的计划又泡汤了,但我选择放过自己。
不需要勉强自己,也要为孩子做榜样,也没必要以自虐式的自律给孩子做正向引导。
当然可以硬逼着自己出门,可心里不情愿的事,就算勉强去做,又能有多少意义?不如等这阵子躺够了,休息足了,有了兴致和心情再说。
别为了孩子,而让家长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糕。
人到中年,太难了。上有老,下有小,何苦要逼自己呢?
对自己好一点,想做的事就做,不想做便不做,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必须和应该,终究不过父母自我绑架式的“甘心情愿”罢了。
孩子自有孩子的命运与选择,尊重但不纵容,提醒但不强迫。
父母先有自己的生活和自洽,才能有精力和心力去托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