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海归经理让人事通知我被开除,我:你和他明天都不用来了
"陈总,你被开除了!"
李莎猛地推开办公室门,声音尖锐得像刀子。她手里紧握着解聘通知书,眼中闪烁着某种兴奋的光芒。
"马上收拾东西滚蛋!王总说了,像你这种老古董,早就该被淘汰了!"
陈峰缓缓转过椅子,脸上露出一个诡异的笑容:"李莎。"
"你笑什么笑?都这时候了还装!"李莎恶狠狠地瞪着他。
陈峰接过文件,看都没看就签了字,然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让人心寒的光芒。
"麻烦你告诉王浩一声——"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冰冷,"你和他,明天都不用来了。"
话音刚落,陈峰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说了几个字就挂断。
李莎脸色瞬间煞白。
01
陈峰在这家"华信集团"待了整整十五年。
这家公司表面上从事进出口贸易,实际业务却涉及多个领域。
从一个刚毕业的小职员开始,陈峰一步步爬到了综合管理部主管的位置。同事们都说他是个老实人,踏实肯干,从不争名夺利,也从不参与办公室政治。
公司搬了三次办公楼,换了两任老板,经历过金融危机,也度过过辉煌时期,但陈峰的办公室位置从来没变过——三楼靠东的那间,采光最好的角落,面积也比其他部门主管的办公室大一些。
"为什么陈总的办公室这么特殊?"新来的同事曾经这样问过。
"老资格嘛。"老员工总是这样回答,但说话时的语气有些模糊,好像有什么不能明说的原因。
王浩是三个月前空降来的新经理。
三十二岁,海外名校MBA,履历光鲜得让人嫉妒。
他的简历上写着曾在欧洲多家知名跨国企业担任高管,精通五种语言,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管理经验。回国后直接被总部聘为亚太区运营总监,年薪据说高达两百万。
王浩长得很帅,西装永远烫得笔挺,说话时带着淡淡的英伦腔。女同事们私下里都称他为"王子",认为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成功男士。
一来就提出要对公司进行"现代化改革"。
"这家公司需要新鲜血液。"王浩在第一次全员大会上这样说道,PPT做得精美绝伦,演讲技巧也很专业。
他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扫向坐在角落的陈峰,"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必须被淘汰,我们要用世界一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台下掌声雷动,年轻员工们都很兴奋,觉得公司终于要迎来新的春天了。但陈峰没有拍手,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台上的王浩,眼神深邃得像一口古井,让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王浩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清理所有"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老员工。
他制定了严苛的考核标准,引入了KPI管理体系,要求所有部门主管在一个月内提交详细的工作报告。这些报告包括过去三年的业绩数据、客户关系维护情况、团队管理经验、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谁不能达标,就请另谋高就。"王浩在高管会议上这样宣布,语气坚决不容商量。
会议室里气氛很紧张,几个老员工面面相觑,都感受到了压力。毕竟王浩的背景摆在那里,而且明显得到了总部的支持。
奇怪的是,陈峰对这一切表现得异常冷静。
当其他老员工私下抱怨王浩的苛刻要求时,陈峰总是淡淡一笑,什么也不说。
当王浩要求查看他的工作报告时,陈峰毫不犹豫地交了出去,内容详细到让王浩挑不出任何毛病。当王浩在会议上暗示某些员工应该主动离职时,陈峰甚至点了点头,好像很认同这个观点。
"陈哥,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同时张伟忍不住问道。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办公室里人不多,大部分同事都提前下班了。陈峰正在整理办公桌,动作很轻很慢,像是在处理什么珍贵的文物。他穿着一件朴素的白衬衫,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手臂。
"着急什么?"陈峰头也不抬地说,"该来的总会来。"
张伟注意到,陈峰把一些文件放进了办公桌最下层的抽屉里。那个抽屉平时从来不用,锁得严严实实,今天却被陈峰打开了。这些文件看起来很厚,有的用牛皮纸包装,有的用透明文件袋密封。
"什么文件这么重要?"张伟好奇地问。
"一些旧东西。"陈峰锁上抽屉,笑了笑,"留着做纪念。"
但张伟觉得不对劲。陈峰锁抽屉的手法很专业,是那种训练有素的动作。而且他注意到,抽屉的锁不是普通的办公桌锁,而是一种高级的密码锁,数字转盘在陈峰手指下快速转动,几秒钟就完成了上锁。
更奇怪的是,最近总有一些陌生人来找陈峰。
他们通常在下班时间出现,有时候是周末,有时候是晚上。
这些人年龄不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穿着正式的西装,说话声音很轻,行为举止很专业。每次他们来,陈峰都会关上办公室的门,拉上百叶窗,甚至会打开空调来掩盖谈话声。
透过门缝,张伟能听到里面传来低沉的交谈声,但听不清具体内容。有时候谈话会持续很久,最长的一次从晚上七点一直到十点多。
"陈总的朋友真多。"李莎曾经这样感叹过,"而且都很有气质,看起来不像生意人。"
"朋友?"陈峰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但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有一次,张伟故意加班到很晚,想看看这些神秘访客到底是什么人。
晚上八点多,他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走进了陈峰的办公室。那个人的走路姿势很特别,背挺得笔直,步伐稳健有力,脚步声很轻但很有节奏,一看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
他们谈了整整一个小时。张伟趴在自己的工位上假装工作,实际上在偷听。但办公室的隔音效果太好,他什么也听不到,只能偶尔听到一些零散的词汇,比如"计划"、"时间"、"准备"之类的。
等那个人离开后,张伟看到陈峰站在窗边,望着楼下的车流,若有所思。办公室的灯光照在他脸上,那表情说不出的复杂,既有疲惫,又有某种坚毅的决心。
"陈哥,这么晚了还不走?"张伟故意走过去打招呼。
陈峰回过神来,笑着摆摆手:"马上就走。你先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张伟离开后,回头看了一眼。陈峰还站在窗边,背影显得格外孤独。但他不知道的是,陈峰之所以站在窗边,是在观察楼下停着的那辆黑色轿车。
那辆车已经在那里停了三天了,车里始终坐着两个人,从来不下车,也不熄火。车牌号很特殊,不是本地的,而且似乎经过了特殊处理。
陈峰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像一把出鞘的剑。他知道,暴风雨就要来了。
而他已经等待这一天,等了整整十五年。
02
王浩第一次感到不安,是在翻看陈峰人事档案的时候。
那是一个周一的上午,王浩决定对所有员工进行深入了解,从档案开始着手。他要求人事部把所有中层管理人员的档案都拿出来,准备进行详细的背景调查。
按理说,一个在公司待了十五年的老员工,档案应该厚厚一摞,记录着详细的工作履历、培训经历、绩效评估等等。
但陈峰的档案薄得可怜,就像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整个档案夹里只有几张简单的表格,很多关键信息都语焉不详,甚至有些地方是空白的。
学历一栏写着"本科",但具体哪个学校、什么专业,档案里找不到详细记录。毕业证复印件也没有,只有一张手写的学历证明,字迹工整但看不出任何有用信息。
工作经历更是简单得离谱,只写着"1998年入职,历任业务员、主管、部门经理",没有任何具体的工作描述,没有业绩记录,没有客户评价,甚至连基本的工作内容都没有说明。
最奇怪的是联系人信息。一般员工档案里都会有家庭成员、紧急联系人等信息,但陈峰的档案里这些栏目都是空的。家庭住址栏写着一个很老的地址,王浩查了一下,发现那个地方早就拆迁了。
"他的家庭情况你了解吗?"王浩把李莎叫来询问。
"不太清楚。"李莎想了想,表情有些为难,"陈总很少谈论私人生活,我只知道他没结婚,平时一个人住。具体住哪里,我们也不知道。"
"朋友圈呢?同事聚会什么的?"
"他很少参加。每次公司聚餐,他都说有事,从来不来。年会也是,除非老板特别要求,否则他不会出现。"
王浩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一个在公司待了十五年的人,怎么可能与同事如此疏远?而且他发现,没有人真正了解陈峰的私生活,大家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工作层面,而且连工作内容都说不清楚。
"他具体负责什么部门?"王浩继续追问。
"综合管理部。"李莎回答。
"都管什么?具体的职责范围是什么?"
"这个...综合管理嘛,什么都管一点。对外联络、内部协调、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事情。"
王浩皱起眉头:"什么叫说不清楚的事情?能给我举个具体例子吗?"
李莎显得有些紧张:"就是老板有时候会让他处理一些特殊任务,但具体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反正老板对陈总很信任,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会单独找他商量,从来不通过正常的管理流程。"
这让王浩更加困惑。如果陈峰真的是个普通员工,为什么老板会对他如此依赖?而且他注意到,老板和陈峰说话时的态度很微妙,既尊敬又带着某种说不出的小心翼翼,就像下级对上级的态度。
但这怎么可能?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陈峰只是一个部门主管,级别并不高。
最让王浩费解的,是陈峰办公室里的那些设备。
其他员工的办公室都是开放式的,文件资料随便摆放,电脑也是普通的办公电脑。但陈峰的办公室里有三个带锁的文件柜,全部是进口的保险柜级别,防火防撬防磁。
更奇怪的是,陈峰的电脑配置很高,远超普通办公需求,而且安装了很多特殊的软件。王浩曾经借故进去查看,发现那台电脑的开机画面不是普通的Windows界面,而是一个他从未见过的系统。
"这些柜子里放的什么?"王浩问过陈峰。
"一些老资料。"陈峰的回答很简单,但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
"什么老资料需要用保险柜存放?而且还是三个?"
"习惯了。以前做过保密工作,养成了谨慎的习惯。"陈峰笑得很淡然,但王浩注意到,他说"以前"的时候,语气有些特别。
保密工作?王浩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陈峰以前做过保密工作?什么样的保密工作需要如此高级别的防护?而且他说的是"以前",那现在呢?
王浩决定暗中调查陈峰的背景。
他托关系查到了陈峰的身份证号码,却发现这个号码在网上几乎查不到任何信息。没有社交媒体账号,没有网购记录,没有酒店入住记录,甚至连手机号码的注册信息都查不到。
银行流水更是奇怪。除了公司发的基本工资,每个月还有几笔来源不明的转账。
这些转账的金额都不小,最少的也有一万多,最多的甚至超过十万。但转账方显示的都是一些代码,根本看不出是什么机构。
最让王浩心惊的是,当他试图通过朋友关系查陈峰的更多信息时,朋友在电话里的反应很异常。
"老王,这个人你从哪里知道的?"朋友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紧张,甚至有些害怕。
"我们公司的同事,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人你最好别惹。"朋友的语气变得很严肃,"我不能说太多,但你记住,有些人不是我们能招惹的。"
"什么意思?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也说不清楚,反正你别深究就对了。如果可能的话,离他远一点。"
朋友匆匆挂了电话,留下王浩一头雾水。
什么叫"有些人不是我们能招惹的"?陈峰到底有什么来头?为什么连自己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都这么害怕?
王浩越想越心慌。他感觉自己像是踢到了一块铁板,而且这块铁板可能比他想象的要硬得多,甚至可能是钢板。
但事到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已经和陈峰产生了冲突,那就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反正他是公司的运营总监,有总部的支持,开除一个员工还是有这个权利的。
只是王浩不知道,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调查,都被一双眼睛静静地看在眼里。而那双眼睛的主人,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猎物彻底暴露自己。
03
决定开除陈峰,是王浩深思熟虑的结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和调查,王浩确信陈峰不是什么普通员工,他的身份很可能涉及某些不能公开的秘密。这样的人继续留在公司,对王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特别是最近,陈峰的行为越来越诡异,让王浩感到如坐针毡。
首先是那些神秘电话变得更加频繁。
以前陈峰一周可能接一两个神秘电话,但最近几乎每天都有。
而且接电话的时间也有规律,通常是在上午十点、下午三点、和晚上八点。每次电话响起,陈峰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快步走到办公室最里面的角落。
王浩注意到,陈峰接这些电话时的表情很专注,有时候会做笔记,有时候会看着墙上的地图。
墙上那张地图很特别,不是普通的中国地图,而是一张标注了很多符号的世界地图,有些地方用红笔圈起来,有些地方用蓝笔标注。
"那张地图是做什么用的?"王浩曾经好奇地问过。
"工作需要。"陈峰的回答很简单,但王浩注意到,地图上标注的很多地方都不是贸易相关的城市。
更让王浩不安的是,陈峰开始有计划地清理办公室。
这个过程很缓慢,但很有条理。他把那三个保险柜里的东西一点点搬走,每次都是在下班后,趁办公室里没人的时候。王浩曾经躲在楼梯间偷看,发现陈峰搬东西的动作非常专业。
他用的是特制的密封箱,每个箱子上都贴着编号标签,装箱的顺序也很有规律。更奇怪的是,陈峰搬这些东西时从来不用保洁员或者搬运工,全都是自己动手。而且他似乎知道公司的监控死角在哪里,每次搬运都巧妙地避开了摄像头。
"他到底在搬什么?"王浩越想越心慌,"为什么要这么小心?这些东西有多重要?"
有一次,王浩趁陈峰不在,偷偷进入他的办公室查看。
他发现那三个保险柜已经空了两个,第三个也只剩下一些普通的办公用品。但奇怪的是,虽然东西搬走了,但柜子里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像是化学药品的味道。
最让王浩感到威胁的,是陈峰最近的眼神和行为。
以前的陈峰总是很温和,和同事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从不与人争执。但最近,王浩注意到陈峰看人的眼神变了,变得锐利而深邃,像一把隐藏在鞘中的剑。
特别是看王浩的时候,陈峰的眼神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意味。不是愤怒,不是怨恨,而是一种...评估?就像在评估一个目标的价值,计算着什么时候出手最合适。
"就像在看一个即将落网的猎物。"王浩这样形容那种眼神。
这个比喻让他自己都感到害怕。为什么他会觉得自己是猎物?陈峰又怎么可能是猎人?但直觉告诉王浩,危险正在逼近。
更可怕的是,王浩发现陈峰开始关注自己的私生活。
有一次,王浩下班后去健身房,发现陈峰也在那里。虽然陈峰装作很自然的样子,但王浩能感觉到对方在观察自己。还有一次,王浩周末去商场购物,又遇到了陈峰,对方说是"碰巧路过"。
这样的"碰巧"发生了好几次,让王浩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跟踪了。
最后压垮王浩的,是那个周三晚上发生的事情。
那天王浩加班到很晚,处理一些总部发来的文件。晚上九点多,他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却发现陈峰的办公室还亮着灯。这很奇怪,因为陈峰通常六点就下班了,很少加班到这么晚。
好奇心驱使下,王浩走过去想看看陈峰在做什么。他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口,却发现门是锁着的,但里面传来轻微的说话声。
这更奇怪了。如果陈峰在工作,为什么要锁门?而且这么晚了,他在和谁说话?
王浩把耳朵贴在门上偷听,隐约听到陈峰在和人通电话。陈峰的声音很低,但在安静的走廊里,王浩还是能听清一些内容。
"计划进行得很顺利。"陈峰说道,语气很平静,但透着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目标已经上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