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十周年,无招的“大招”
在“深夜查岗”和“强制加班”的舆论风暴下,钉钉十周年发布会在杭州举办,钉钉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时隔数年再次站上产品发布会的舞台。
4个月前,无招重掌“帅印”,但接过来的却是一个危机四伏的钉钉:在产品力上被飞书步步紧逼,在生态连接上被企业微信悄然侵蚀,陷入了增长乏力、创新迟缓的窘境。为重振雄风,这位以“疯魔”和“狼性”著称的创始人,将创业初期的铁腕管理重新带到如今的钉钉。一时间,“CEO凌晨巡楼查岗”的传闻甚嚣尘上,引发了打工人潮水般的声讨。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招呈上了一系列被深度重构的AI产品。这仿佛是一场宣言:那些深夜的灯光、被压缩的午休、被禁止的社交软件,都凝结成了眼前的AI秘书、AI硬件和AI表格。这既是无招对外界质疑的回应,也是他为钉钉下一个十年,下的一场沉重赌注。
只是,当AI的浪潮强调创造力与人性化协作,用昔日“狼性”的鞭子,还能驱赶钉钉这艘略显沉重的大船,在与飞书、企微的激烈厮杀中重返巅峰吗?这不仅是无招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协同办公市场未来走向的关键疑问。
AI之名下的深夜查岗与十年“大招”
在钉钉十周年发布会召开前夕,社媒上关于无招“半夜查岗”的讨论沸沸扬扬。传闻中,他在凌晨巡视工位,质问员工为何提前下班,甚至有爆料称钉钉已恢复“997”工作模式。尽管官方一度辟谣,但更多细节的流出让这场风暴愈演愈烈。在“反内卷”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无招的铁腕管理无疑触动了大众最敏感的神经。
批评者认为,在AI时代,管理者的安全感若还需建立在员工的物理加班时长上,恰恰是管理无能和效率低下的体现。一个号称要用AI重构工作方式的平台,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压榨员工,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讽刺。
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无招没有直面回应,而是用一场信息密度极高、产品力爆棚的发布会,给出了他的回答。这场发布会的核心,试图证明高强度的投入换来了怎样的产出。
首先登场的是钉钉ONE,一个雄心勃勃的AI个人中枢。它不再是单一的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集成了消息、日程、审批、会议等多个模块的“AI秘书”。它试图解决现代办公中信息过载与应用孤岛的核心痛点。每天清晨,用户可以像刷短视频一样,快速处理由AI筛选、排序后的紧急事务。会议结束后,AI会自动分析所有新增信息,按优先级罗列,引导用户逐一完成。这种以“主动性”为核心的钉钉,从一个被动的工具,进化为一个能理解复杂意图、跨应用执行任务的智能助理,旨在将员工从“点击-处理-返回”的机械循环中解放出来。
随后,钉钉发布了首款AI硬件——DingTalk A1。这是一款集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助理于一身的“四合一”设备。它搭载了6麦克风阵列与骨传导技术,实现了8米超远距离拾音,其背后是钉钉深耕多年的“AI听记”能力。基于超过1亿小时的音频数据训练,AI听记能够识别30种方言和140种语言,并内置了36类场景模板。无招在现场宣称,未来开会讨论后,将完全无需人工分析和跟进,所有流程都将全自动化处理。这不仅仅是一个硬件,更是钉钉将AI能力从数字世界延伸至物理世界的触点。
在信息检索层面,钉钉推出了“AI搜问”,意图实现“一框搜问天下”。传统的搜索返回的是文档列表,而AI搜问旨在直接提供“答案”。当用户提问“公司今年的差旅报销标准”,系统会直接从相关文件中提取、整合信息,给出精准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严格遵守“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的权限原则,保证了企业数据的安全。
本次发布会最受瞩目的,无疑是钉钉AI表格。在协同办公战场上,表格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飞书领先钉钉的关键领域。此次,钉钉AI表格主打“一句话搭建业务系统”,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AI就能自动生成表格、自动化工作流甚至仪表盘。其上线超过100款“字段Agent”,相当于在表格里嵌入了上百个不同岗位的AI员工,能自动完成信息提取、分类、图文生成等任务。为了支撑百万行数据的实时计算,钉钉与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团队联合开发了O-Table新架构。这显然是钉钉在核心战场上对飞书发起的强力反击。
从钉钉ONE到AI硬件,再到AI搜问与AI表格,这一系列“大招”共同构成了无招对“AI时代工作方式”的定义。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试图用AI重构整个工作流。这场发布会也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那些备受争议的加班与高压,正是为了换取在AI浪潮中追赶甚至反超的弹药。
无招似乎在用产品本身说话:没有这种“疯魔”般的投入,就没有今天钉钉在AI上的全面进化。
狼性、内卷与迷失:钉钉的十年“转向”
要理解今天钉钉为何会陷入“不加班就不会做事”的舆论漩涡,必须回溯其十年不断转向的坎坷历程。每一次转向,都深刻地烙印着创始人的风格、阿里的战略意图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残酷搏杀。
钉钉的诞生,源于阿里的社交梦碎。当年重金打造的“来往”在微信面前一败涂地,团队解散之际,正是无招坚持转向ToB赛道,才在绝境中孵化出钉钉。在那个阶段,阿里的基因里并无企业服务的土壤,为了杀出一条血路,无招和他的团队展现出惊人的“疯魔”和“狼性”。在阿里内部,绩效3.75是优秀,而钉钉团队常年拿4分,这意味着持续的突破与贡献。
这种极致的投入,体现在产品上就是对中国式管理痛点的精准把握。DING消息、已读未读、考勤打卡……这些功能虽然在员工看来是“牛马的桎梏”,却以一种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的方式,迅速抓住了中小企业老板的心。凭借免费策略和这股“狼性”执行力,钉钉在协同办公的蓝海市场中野蛮生长,迅速坐上行业头把交椅,用户量突破3亿。这是属于无招和钉钉的“从0到1”的狂飙时代。
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阿里启动“云钉一体”战略,希望将钉钉的应用层入口与阿里云的底层技术捆绑,提速商业化。无招的核心理念是服务中小企业,这与集团主攻大客户的战略方向产生分歧,最终他选择出走。
接替他的是运营专家叶军(花名:不穷)。叶军时代的钉钉,核心任务是商业化,即完成“从1 to 100”的扩张。他成功地将钉钉的年收入带过30亿元大关,付费企业超过12万。然而,商业数据高光背后,是产品灵魂的逐渐迷失。
为了满足大客户的复杂需求和商业化KPI,钉钉的功能越堆越多,变成了一个臃肿不堪的“功能杂货铺”。用户吐槽首页按钮近百个,找一个功能如同大海捞针。产品离“简单、高效”的初心越来越远。更致命的是,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上,钉钉开始全面落后于竞争对手。
飞书凭借其极致流畅的文档协作、创新的多维表格和先进的组织理念,俘获了大量互联网、新消费等高成长性行业的客户,甚至包括阿里投资的小鹏汽车。飞书CEO谢欣“领先钉钉至少12个月”的言论,虽显刺耳,却也道出了市场的部分真实反馈。另一边,企业微信则依托微信的庞大生态,在与外部客户的连接上建立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深耕中小企业市场。
钉钉被夹在中间,陷入了“高端客户嫌其不够深入,中小企业嫌其太过臃肿”的尴尬境地。组织内部也开始滋生“大公司病”,推诿拖沓、目标迷失,曾经的“狼性”团队逐渐褪色。
在这般危局之下,阿里新管理层(吴泳铭、蔡崇信)确立“AI驱动”的核心战略,钉钉被提升到“阿里在B端最核心的AI应用资产”的高度。为打赢这场AI硬仗,那个最具“从0到1”破局精神的创始人——无招,被重新请了回来。
无招的回归,带着明确的使命:刮骨疗毒,重塑钉钉,在AI时代夺回失地。他毫不犹豫挥起最熟悉的三板斧:严抓考勤、聚焦执行、重燃创业激情。然而,时代变了,对手也变了。今天的协同办公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那片蓝海。
飞书强调的是激发创造力的先进组织,企业微信凭借的是生态连接的便利。AI时代的竞争,更需要开放的生态、灵活的组织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无招试图用创业初期的“内卷”模式,来为这台庞大的机器注入AI时代的动力,这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强制加班或许能在短期内催生出一些产品功能,但能否换来真正的创新和用户口碑?当00后员工敢于当面反问“要不要加班”时,这已经预示着旧的管理范式的失灵。
用战术上的勤奋,能否弥补战略上的焦虑?这不仅是对钉钉的考验,也是对无招这位“破坏者”能否再次适应新时代的拷问。无招试图用一场轰轰烈烈的“加班”和一系列AI“大招”来完成自我救赎,但最终的胜负,或许已不在于谁的灯亮到更晚,而在于谁能真正理解并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