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院就业率,撕开了遮羞布”,知情人透露:北大也得做教培
大学生考教资真的是为了那一张证书的含金量吗?笔者作为过来人深有体会,很多时候大学生考教资不是为了增光,而是为了兜底。
尤其是那些毕业于普通院校,或者专业的就业行情不理想的大学生,考教资就是为了兜底,手握教资,即便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好工作,起码还能去教培机构,不至于毕业即失业。
而教培也成了不少大学生迷茫之际的兜底选项,但家长们敢相信吗?就连北大这样的顶尖大学,毕业生去教培也不是稀罕事,甚至成了不少北大数院学子的首要就业选择。
“北大数院的就业数据,撕开了名校毕业生的遮羞布”
2025年,北大数学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曝光,而这份数据及其背后的真相,不仅颠覆了许多家长的认知,还被网友评价为“撕开了名校毕业生的遮羞布”。
这份数据显示,在这届毕业生中,175人选择继续深造,32人直接就业,6人创业或从事灵活就业。
更令人意料之外的是,在就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教培行业,甚至有知情人直言:教培行业已经成为了北大数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之一。
这一事实冲击了大众对顶尖学府毕业生的传统认知,在普通人的想象中,北大数院培养的都是天才中的天才,毕业后应该去科研机构、顶级互联网公司、国企央企或高校任教。可现实却截然相反,不少毕业生选择了在教培机构任教。
而真正进入顶尖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却屈指可数,就以今年为例,有消息称,北大数院今年的毕业生有6人直接进入了量化金融(quant)领域。
量化金融是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于金融市场的高端行业,薪资水平和技术要求都极高,本科生能进入这一领域,足以证明北大数院学生的实力与竞争力。
只不过,相比于进入教培行业的人数,这一数字仍显得有些微小。至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有家长猜测:北大数院虽然光环加身,但作为基础学科,其就业面向与工科有本质不同。
基础学科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更适合继续深造后从事科研工作,而非直接就业。这也解释了为何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而非就业。
教培行业的上限,远比家长们想象中的还要高
但还有一层真相或许是家长们始料未及的,就业市场的现实与社会认知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培行业的上限远比家长们想象中的还要高。
对于选择就业的北大数院毕业生来说,教培行业提供了较高的起薪和相对明确的职业路径,评论区有一位浙大数院毕业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作为名校数院的毕业生,他已经从事独立教学工作多年,而他的年收入已超过70万元。他经过客观分析后认为:清华北大毕业的教培老师收入只会更高。
但这位教培老师也晒出了自己的工作日历,每周的工作时长都不低,若是赶上考前,整月午休也不稀奇,不过虽然工作强度比较大,但高收入确实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无论是浙大还是清华、北大,这些顶尖名校的毕业生进入教培行业,乍一看是“暴殄天物”,但只要深入分析教培行业的现状就能明白,他们只要想,就有能力在这个行业深耕并且成为更资深、更权威的辅导老师。
谁都无法否认这些顶尖名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高考已经为他们证明过一次了,为啥企业偏爱名校生?因为名校光环之下是个人能力的最好证明。
而在当下这个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中,永远不缺有钱、也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资金的家长,他们最怕的不是老师贵,而是花大价钱也找不到有实力的好老师。
而在这种背景下,北大数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加入提升了教培行业的整体质量,也让这些家长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教培行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写在最后:
北大数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揭示了一个现实:即使是最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也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现实选择。名校光环可以提供机会,但无法替代个人的职业规划和抉择,有能力的人,别说是教培了,什么行业都能做到更好、甚至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