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玩偶陪孩子聊天、讲故事,真的安全吗?儿科专家:可能终生影响大脑发育

美羊羊5天前精彩生活4

近来,一类会说话、能对话的 AI 毛绒玩具在欧美家庭悄然走红。它们看起来像普通的泰迪熊、小怪兽,却内置智能语音系统,能和孩子“聊个没完”。商家宣传它们是“无屏幕的早教伴侣”,专为 3~6 岁幼儿设计。

但儿科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却发出警告:这类玩具不仅可能替代父母和朋友的角色,还可能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情感能力和思维方式造成长期影响。

婴儿发育大脑跳跃期_儿保科发育行为_

不是替代屏幕,而是替代你

这些 AI 毛绒玩具,比如 Grem、Grok 和 Rudi,不只是用来“听故事”或“说早安”,它们能实时回应孩子的问题、讲的故事,甚至模仿孩子的语气、情绪,与之建立长期互动。

专家担心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应通过父母的语言、同伴的互动、生活中的冲突与协调,逐步建立信任、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而这些“会说话”的玩具,虽然更有趣,但可能正悄悄替代了这些原本属于人的角色。

孩子可能更信任“机器人”而不是你

研究已经发现,3 至 6 岁的儿童在面对机器人给出错误答案时,有时仍会选择相信机器人而不是成人。换句话说,孩子的信任建立不在于对错,而在于“谁陪着他”。

长期下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判断、对人类关系的理解,甚至对“信任”本身的定义。

AI 玩具带来的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与电视、绘本等“被动内容”不同,AI 毛绒玩具具备“实时响应”的能力。这种互动有一定好处,比如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激发好奇心。

但问题在于: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习惯于“只听好听的话”,而不是在真实社交中学会共情、反思和适应。这对成长而言,是一种隐性的风险。

它们还在偷偷“听你说话”

另一个让人警惕的,是隐私问题。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些“个性化”的玩具可能在后台持续记录孩子的语音内容,甚至将其上传至云端用于“算法训练”或“个性优化”。

也就是说,你孩子第一次表达愤怒、焦虑、疑惑或幻想,可能都已经成为了某家公司服务器上的一串数据。

这些“方便”是否值得你承担这些代价?

许多家长表示,这类 AI 玩具确实“减轻了负担”:它们会陪玩、会讲故事、还会回答孩子那永无止境的“十万个为什么”。

但专家提醒,问题的关键不是“它好不好”,而是:它是否正在悄悄取代了“你”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

给家长的建议:用它,不如“陪他”

如果你仍决定尝试这样的玩具,以下几点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减少风险:

1.认真阅读隐私条款明确玩具是否联网、是否录音、录音会如何处理。

2.限制使用时间就像控制电视时间一样,不让孩子全天沉浸其中。

3.在公共空间使用不让孩子独自对着它说话,尽量在你可见、可参与的环境中使用。

4.与孩子共同使用把它当作一个“你们一起玩的玩具”,而不是孩子的“私人朋友”。

如果你不确定,就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愿意让一家企业记录我孩子最私密的想法和情绪吗?

我是在减少“屏幕时间”,还是在替代自己的陪伴时间?

我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让机器替我参与孩子的成长?

我们必须意识到:科技的“陪伴”不能替代人类的“连接”

毛绒玩具可以可爱,AI 功能可以先进,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不完美但真实的你:你的语气、你的眼神、你在他们犯错时的沉默、你说“不”的方式——这些才是真正塑造情感、道德、判断力的材料。

所以,下次当你准备给孩子带回一只“会说话”的玩偶时,不妨先想一想:你希望他最先学习与谁对话——你,还是机器?

相关文章

每天跳转一万次,确实该好好治治扰人的跳转广告

每天跳转一万次,确实该好好治治扰人的跳转广告

据广州日报报道,上班路上,想查看车辆信息点开交通信息APP,却跳转到某电商购物平台;闲暇时间,点开视频APP煲剧,却跳转到某购物平台;拍照想修图,却跳转到某社交视频平台…… 近期,多家社交平台上出现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