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教育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
陈怡竹
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求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红色资源以其独特的政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鲜活载体。当前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表层化、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导致育人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探索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机制创新与实践路径,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构建政策支持机制
政策支持是红色教育顺利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从顶层设计入手,出台科学完善的指导意见,以明确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原则、任务、内容、要点等具体细则。加大红色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确保红色教育相关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践活动等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协助修缮和维护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具有红色教育价值的场所,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持、社会参与的多元资源供给模式,为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完善教学设计机制
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全面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事件、英雄人物、红色精神等作为优质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根据不同学科属性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素材进行融合,以确保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亦需慎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精神品质和时代价值,以增强其代入感和参与感;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的革命场景中扮演特定角色,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艰难抉择和奋斗历程,以培养其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运用实地考察教学法,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历史氛围,以加深其对红色教育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强化师资培训机制
师资水平是红色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保障性因素。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与红色教育和课程思政相关活动,同时定期按照实际需求开设专题培训班,邀请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培训班导师,帮助任课教师开阔理论视野、提升思政素养。教师应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进而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为日后融入实践奠定基础。教学能力的提升亦不容忽视。区域兄弟院校可联合组织教学技能比赛、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活动,鼓励各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此外,学校应完善教师红色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持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以确保教师队伍能够在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
优化评价体系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优化教学设计并确保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需要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全面性是指评价指标要涵盖红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内容、方法、效果等多维数据;可操作性是指制定的评价指标需要具体明确,便于实际操作和量化,如可以设计具体的评分等级和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导向性是指评价指标的确立需要引导教师积极改进教学设计,以提升融入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需要兼顾多元化和综合性。可以在传统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专家评价、人工智能系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收集不同主体的反馈信息,以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过程性表现评价和结果性考核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表现指标应涉及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内容;结果性考核指标则应包括考试成绩、论文撰写、实践报告等。
(作者为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之机制与实践研究”〈2432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