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要靠AI逆袭:这步棋下对了吗?
近日,在阿里日亲友会上,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说了:阿里未来三到五年要全面押注AI,把AI嵌入每一块业务,甚至表示要通过AI重新定义互联网入口。
这事,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却摇头表示质疑——阿里all in AI,要靠它逆袭,真的能成吗?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看看阿里的困境。
蔡崇信说得很直白:电商只是垂直领域,根本抢不到互联网的核心入口。这句话戳中了阿里的痛点。现在打开手机,微信、抖音、百度这些平台才是用户每天的第一站,淘宝天猫反而成了 "备胎"。
用户刷短视频时不知不觉就下单了,逛社交平台时顺手就买了东西,电商的流量被四面八方的入口分流,阿里的焦虑可想而知。
重要的是,这些入口背后都有AI撑腰。抖音的推荐算法能精准猜中你的喜好,微信的AI助手能帮你订外卖查天气,连百度的搜索都能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链接。
反观阿里,虽然电商业务依然庞大,但缺乏一个能直接触达用户的超级入口。
那么,AI如何助其破局?
蔡崇信的答案是:用AI打造新入口。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仔细想想,确实有戏。比如说,阿里旗下的夸克搜索正在测试 "答案引擎",用户输入问题,AI 直接给出精准答案,而不是像传统搜索那样扔一堆网页链接。
这就相当于把搜索从 "工具" 变成了 "服务",用户可能会因为依赖这个AI助手而天天打开夸克,这不就成了新入口吗?
再看闲鱼,这个二手交易平台最近推出了AI智能体,从信用评估到智能托管,甚至还能生成模特试穿图。用户上传一件旧衣服,AI不仅能估价,还能生成虚拟模特的试穿效果,让买家更直观地看到商品。
这种沉浸式体验,很可能让闲鱼从 "卖二手" 变成 "玩二手",用户停留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入口。
当然,杀手锏是阿里云。这个被低估的巨头,已经连续五年半稳坐中国金融云市场第一,金融大模型市场份额高达 33%。阿里云不仅给自家业务输血,还对外输出AI能力,为3万多家企业提供 AI 开发平台。
当这些企业用阿里云的AI技术搭建自己的应用时,阿里的技术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各个行业,间接掌控了无数个细分入口。
再看阿里的AI战略转变
它有个很有意思的转变:从把AI当工具,变成用AI构建生态。比如说,钉钉的智能助手已经覆盖了60%的高频办公场景,从写会议纪要到自动生成PPT,样样精通,像个私人助理。
这看似是提升办公效率,实则是在抢占企业级入口。当一家公司的所有业务都离不开钉钉的AI助手时,阿里就成了企业数字化的 "基础设施"。
最妙的是,这些业务之间还能形成闭环,具体表现如下:
闲鱼的AI信用评估系统能沉淀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又能反哺淘宝的推荐算法;高德的AI导航引擎能实时预测路况,优化菜鸟的物流配送;钉钉的办公数据还能为阿里云的行业大模型提供训练素材。
这种协同效应,让阿里的AI生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过,阿里的AI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AI时代,几乎大家都在all in,竞争对手会有很多。有些AI工具已经拥有超亿的月活,很多工具都有"边想边搜" 的AI模式,并正在改写用户习惯。可以说,AI竞赛依旧很激烈,有不少老牌玩家,都在AI领域重兵布阵。
更棘手的是数据隐私问题。AI越智能,需要的数据就越多,而用户对隐私的敏感度也在提高。阿里如何在获取数据和保护隐私做好平衡,将决定其AI战略的成败。
最近虚拟主播引发的信任危机,就是一个警示:当AI能完美模仿真人时,如何防止欺诈和滥用,将是整个行业的难题。
结束语
再回到蔡崇信的话:"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应以 AI 为驱动。" 这话里透露的不仅仅是战略,更是一种紧迫感。同时,也说明了,未来已来,AI新时代真的来了!你准备好上车了吗?
最后问一句:你觉得阿里的AI战略能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