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大学管理“中学化”引热议,结果导向始终是评价的终极标准

美羊羊4个月前精彩生活19

导向型海报_导向式海报设计_

蒋璟璟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生活作息紊乱、专业课程挂科等情况屡见不鲜。学校推行卫生检查、早操、熄灯等举措,初衷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增强其身体素质,解决学生自觉性不足的问题。”(新华网)

所谓大学管理“中学化”,这一说法本身,就暗含有“看不上”“不认可”之意。更为中性的表述,其实可以是“较真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当然了,无论是采取何种概念措辞,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某些大学一改以往的“宽松”“放养”姿态,重新强化了自身“监护式”“大家长式”的角色。在学生层面,对此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被盯着、被管着”“束手束脚”“压力山大”……

其实从逻辑上讲,高校管理者自然也是乐得清闲,少管点还省事。只是很遗憾,一些学校在实践中发现,“想放手却放不掉”。现实中,校园场景内“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泛滥”的情况不在少数。其不仅是自我放飞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关乎学风校风的大事。常言道“环境育人”,宽松的环境彼此方便、活力满满,但是“失序的环境”,就是另一回事了。很多时候,在宽松与失序之间,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并不能精准地掌握这个度,所以稳妥起见,宁可收紧一点。

但,收紧“禁”到什么程度,其实也很微妙。一些高校搞“出早操”“晚自习”“抓考勤”,尚且还说得通。而还有些学校,甚至“要求父母打电话才能请假”“每两个月要通知家长考勤结果”,凡此种种,或许就有些过犹不及了。大学生们,一般都是成年人了,自己对自己负责,高校在设计自己的“严管”制度时,还是要基于这一大前提才是。大学管理“中学化”,尽管是一副“为你好”的道德腔调,可若是自一开始就让学生反感、反弹,一切又从何谈起呢?

无论是何种力度、何种手段的管理,其初衷都不是校方宣示存在感,而是为了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明乎此,再来看大学管理“中学化”,或许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了吧。学校管理得严不严、细不细,最终回归到“育人成果”的维度去检视。就此来说,更多坚持结果导向,很多问题或许就有了答案。

相关文章

教育部设立县中头雁教师岗位,首批共600人、聘期3年

教育部设立县中头雁教师岗位,首批共600人、聘期3年

新京报讯(记者冯琪)5月12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要培养一批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领军教育教学人才,头雁教师岗位计划实行聘期制管理,每...

中学食堂经理敛财超百万,一个面包也要收2毛钱回扣

中学食堂经理敛财超百万,一个面包也要收2毛钱回扣

中新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 邵萌)校园食品安全关乎学生健康,整治“校园餐”腐败的话题始终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最新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披露了四川绵阳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的情况,其中提到,一中学...

人民日报痛批:教育路上,家长不愿与老师并肩,还能相信谁?

人民日报痛批:教育路上,家长不愿与老师并肩,还能相信谁?

现如今的教育,父母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 家长与老师明明志同道合,却偏偏成为了各自最大的“敌人”。 家长对老师充满了偏见,遇到问题不沟通,总是第一时间质疑老师。 更有甚者到学校闹事,打骂老师。 近些年...

第五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在京举办

第五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以璇)近日,第五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昌平区...

你知道孩子最恐惧的是什么吗?

你知道孩子最恐惧的是什么吗?

孩子对父母的爱,远胜过我们对孩子的爱,这不是教育成功,而是天性使然。 孩子最恐惧的,不是打骂,而是被你抛弃在门外的那一刻。 ——育儿爸爸说 那天我下班回家,走到小区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马路边,眼睛...

家庭教育高回报率的10件事,比补习班划算多了

家庭教育高回报率的10件事,比补习班划算多了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似乎总在寻找“更高级”的教育方式,补习班、学区房、兴趣班……结果,却往往陷入更深的焦虑。 直到最近,我用DeepSeek搜索这一问题时,它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置办一个大书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客服微信:hnyanshan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