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省级博物院“下乡”开分院,意味着啥?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飞扬(资深时评员)
近日,安徽博物院与蒙城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签约暨安徽博物院蒙城分院揭牌仪式在蒙城县博物馆举行。
近距离观察,安徽博物院蒙城分院,依托蒙城博物馆设立,是安徽博物院在皖北设立的首家分院。
双方将依托各自资源优势,结合蒙城特色,在展览合作、活动策划、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省级博物院“下乡”,打造分院,有何深意?
图源:蒙城县博物馆
启示一,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从大美安徽的角度洞察、审视文物展陈工作,打造大馆带动小馆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文化自信,照亮前行之路。
毋庸置疑,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经历者,博物馆承载着浓郁的文化使命。
尤其是当下,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成为外地游客的必然“打卡地”,甚至有的达到“一票难求”的地步,反映了人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体现了人们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
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打破地域限制,让博物馆更好回应群众的需求?
这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博物院在努力办好自身展陈、发挥功能作用的同时,走出合肥,与县域共同办好分院,打造博物馆命运共同体,不仅“有意义”、亦十分“有意思”,有利于精准帮扶提升基层博物馆业务能力,进一步打造淮河文化、尉迟寺文化展示平台,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资源。
启示二,体现主动作为思维,通过打破固有的归属限制,让文化的链条更加完整,让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生动起来、立体起来。
博物馆的设立,有其不同的条线部门,但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对于博物馆的热切关注、对于文化事业的兴致盎然,没有行政界限,他们需要更加完整、深入、生动的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足音。
思路一变天地宽。
合作共建,有助于推动博物馆在展览质量、社会服务、公众教育、文创开发等方面实现新提升,可以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开辟新路径,助力蒙城打造“文化地标”,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实践证明,1+1不仅可以大于2,关键是激活了更多的资源活力,让文化在“慢慢走、欣赏啊”中与更多的观众“平视”,必然会带来更多不同寻常的精彩体验。
启示三,激活了更多文化资源整合、碰撞、融合的可能性。
一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地标,亦是一座文化殿堂,有力守护着文明精华、文化原乡。
打造博物馆共同命运体,不仅上下可以共建,左右亦可以互动,不仅在机制上可以探索,在打法亦可以创新更多方式,在推出更优质展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完善服务措施,充分导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让展览呈现形式更丰富多样,更好满足观众多元需求,形成博物馆和观众“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