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位“瓷娃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了
查到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的那几天,李家林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驾照科目二的考试。对于许多“准大一”的孩子们来说,高考结束去考驾照,和同学们出游,都是这个暑假的必打卡事项。但对于李家林来说,这些常人微不足道的日常,都是他努力后的“额外惊喜”,而他通往大学的每一步,都布满常人难以想象的荆棘。
李家林出生几个月大时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频繁骨折导致行走、生活困难。“小时候总以为长大就好了。”他回忆道,然而伴随的却是无法逆转的残疾。
遗憾吗?当然遗憾。而病痛之外,更沉重的是面对残酷的未来:应该如何自立?
对于未来的迷茫与忧虑,曾经笼罩着李家林的高中生活。在彭州中学的高中三年,李家林做的不只是“认真念书,改变命运”,更多的是学会坦然接受命运带给他的打击。从双拐到单拐,乐观与自强,一路支撑着他走到现在,并眺望未来。
“我现在已经不焦虑,也不迷茫,无论如何,我都有信心去战胜。”
十二年长路
母亲是求学的“拐杖”
“我刚出生几个月就确诊了,去医院是家常便饭。”成骨不全症让他像个“瓷娃娃”一样,不能摔倒,一摔就可能造成严重的骨折。从记事起至今,李家林记不清他到底经历过多少次手术。“在小学二年级以前,平均一年会做1-2次手术,10岁以后,又经历过3次比较大的手术。”
“因为频繁治疗,我读了两遍一年级,当时很担心自己不能继续顺利读书,全靠我妈妈的坚持。”李家林告诉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整整十二年,李家林妈妈都坚持陪读,接送上下学,打饭送进教室,甚至课间搀扶他去厕所……她的身影从未离开李家林的校园生活。
李家林与母亲在西南石油大学大门处合影留念
母亲的陪读解决了李家林许多生活上的困难,他也更加努力,做好他分内的事:学习。初中的时候,他的成绩名列第一,而后升学也很顺利,进入了彭州中学。李家林的高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老师评价他:“是个刻苦且认真的孩子,没有明显的短板,语文基础好,数理又是强项,所以在班上名列前茅,年级上也是前20%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彭州中学在了解到李家林的特殊情况后,不仅为他安排了单独寝室,还贴心地为陪读的母亲提供了校内工作机会。“学校把可能遇到的麻烦基本解决了,”李家林感慨。这份周全的关怀,如同卸下了压在他心头的巨石,让他得以专注于学业本身。
不过,对于李家林来说,他成长的难题,不仅仅是学习。
“小时候,我会安慰自己,只要长大了,病就会好了。”但渐渐,他发现长大并不会成为病痛的“解药”,现实再次带来失望。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与身体病痛,让他陷入迷茫:未来还能做什么?还有未来吗?
向阳而生
单拐迈向大学门
高中三年,李家林真正学会释怀,学会接纳。他坦言,在无数次的迷茫与痛苦中,是母亲的鼓励,将他从“泥潭”中拉了出来。“其实妈妈和我有一样病,落下了比我更严重一些的残疾,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还跟我说:‘人穷志不能穷,我也能够独立生活,你还比我要好得多,你以后怎么不能呢?’”
即将步入高中生活的李家林
母亲鼓励的话语与以身作则的乐观,让李家林开始重新审视人生。
与此同时,班级教师团队成立了帮扶小组,班主任更是每周与他进行一次深度交流以及职业规划帮助。“我们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看清生活的种种可能。”王老师说道。
渐渐地,李家林也意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接受现实,才会有未来。
心灵桎梏解开,李家林骨子里的乐观与韧性便如泉水般涌现。王老师评价李家林:“身处逆境不自暴自弃,身有缺憾不怨天尤人,前路坎坷不退缩彷徨”。尽管身体受限,他仍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在课业上竭力帮助同学。“同学们要是有什么不会的题,都喜欢去问他,他都特别乐意解答。”
李家林(最中间)与高中同学的合影
“一路走来,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是友好、善良的,不会向我投来异样的眼光,很多还会帮助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李家林充满感恩。他告诉我们,在华西看病的医生每次都为他考虑最实惠和便利的治疗方案;朋友和同学从来不把他当作残疾人,总是热心帮忙;更不用说父母、师长的支持,是他求学路上的“精神拐杖”。
如今,李家林行走使用的腋下双拐变成了更加便携的单拐。“我走得更稳了,也可以走得更远了。”手握大学录取通知,他的目光终于可以大胆地投向更远的未来。“大学还是先转入我更向往的机械或计算机领域。然后参与公益,多多关心老人、残疾儿童、病人,我能够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