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的游学之旅,一死亡一被捕,中产家庭的富养错了吗?
图源:澳大利亚新闻网
文源 | Letsight
谁也没想到,这趟原本应该充满收获和成长的旅程会在短时间内酿成一起命案。
原本是一场开阔眼界的暑期游学,没想到8天之内竟演变成一起命案。
两名分别只有13岁和14岁的中国女孩,在澳大利亚一户寄宿家庭中爆发冲突,最终酿成悲剧。
根据最新消息,一名地方法官表示,凶手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导致她患有精神病。
图源:澳洲广播公司
这起事件震惊了中澳两地,也让无数家长陷入焦虑和反思:一人死亡、一人被捕,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是低龄出国导致压力超出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范围,还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富养观念,把孩子养废了?
8天的异国游学
终结两个家庭的希望
7月底的一个晚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惨案。
两名中国女生,分别是13岁和14岁,刚刚来到澳洲不过短短8天,她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暑期游学。
谁也没想到,这趟原本应该充满收获和成长的旅程会在短时间内酿成一起命案。
图源:澳大利亚新闻网
据澳洲媒体报道,两名女生一起住在当地的一个寄宿家庭,各自有独立房间。
白天会去附近的学校上课,还会参加一些游览活动。事发当天,两人还一起去了亨特谷景点游玩。
7月29日晚上,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听见楼上传来奇怪的声音,上楼查看时发现了一名女孩受伤倒在走廊,当时室内无其他外人,于是马上报警。
警方接到报警后赶到现场,一名14岁女孩胸口被刺伤,情况非常严重,虽然紧急送医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她的生命。
警方还在现场找到了一把菜刀,目前被认定是本案的主要证据,但是暂时不清楚两人之间存在什么矛盾或者其他问题。
另一名13岁的女孩当场被捕,警方以“谋杀罪”正式起诉她,目前她被拒绝保释,10月份将会在当地儿童法庭接受审理。
由于两名女孩都是未成年人,而且还都是外国人,所以案件的处理比较复杂。
新南威尔士州警方已经联系了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协助双方家庭开展沟通和后续处理。
事件传出后,引起了华人社区的广泛关注,很多中国家长原本希望通过暑期游学让孩子长见识、提升语言能力,没想到却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13岁少女被控谋杀
澳洲法律如何看待未成年刑责
案件震惊之余,很多人也疑惑,法律上14岁意味着未成年人开始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
而在澳大利亚,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被控谋杀这样严重的罪名?
在澳大利亚,不同州对未成年犯罪有不同的规定,在新南威尔士州,刑事责任的起点是10岁。
图源:NSW Police
只要年满10岁,就有可能因为触犯刑法而被起诉并接受惩罚,所以从法律角度来看,13岁的女孩已经达到可以负法律责任的年龄门槛。
但这并不代表13岁的孩子被当成大人一样对待,澳洲的法律系统对10至14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限制和保护机制。
这里就涉及一个专业名词doli incapax,这是个拉丁语,意思是没有犯罪能力。
这一法律原则假定这一年龄段内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心智发育不全,并不了解其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图源:澳大利亚新闻网
因此只有在检方能够证明她明知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她才可能真正被定罪。
简单来说,检察官必须让法官相信,这个13岁的女孩在动手时,知道自己正在做非常错误的事情,甚至有可能会致人死亡,否则就无法定她的罪。
法庭可能会安排心理评估、请老师或家人作证,调查她的成长环境、情绪状态、过往行为记录等,目的是判断她是否真的能理解伤人致死的严重性。
如果法官最终认定她明知后果、依然选择动手,那么她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由于证明这一过程难度极大,所以有人猜测,即使被定罪,在量刑方面很大可能是轻判。
游学悲剧
寄宿家庭的冰山一角
法律之外,更大的谜团是为什么一个年仅13岁的女孩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伤害另一位同龄人?是什么压垮了这个孩子的心理防线?寄宿家庭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角色?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产家庭因为教育焦虑,选择让孩子低龄出国。
从初中、高中留学,到短期游学、交换项目,种类繁多,很多机构打着语言环境、名校体验等诱人卖点吸引家长学生前往。
但现实中,很多项目的安全、心理、管理配套措施并不成熟,尤其对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远赴海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图源:小某书
这次案件中,两名未成年女孩同住在一个寄宿家庭,住在不同房间。
但很多人不知道,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寄宿家庭,大多不是官方机构提供,而是由中介公司、学校合作单位牵线,标准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接待学生只是为了获得补贴,并不具备足够的教育经验或监护意识。
另外,很多家长选择短期海外项目,关注点都在提升背景上,往往会忽略孩子在国外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
孩子出国后,面对的是陌生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甚至连吃饭、交流都可能困难。
而社交孤立、学习压力、文化差异,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大,一旦没有及时疏导,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图源:小某书@Lacy_JD
青少年本就处于情绪波动大的阶段,一旦缺乏理解和引导,很多小问题会被压抑、积累,最终变成大的心理危机。
极端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长时间的心理扭曲、家庭压抑、过度期望甚至遭受过校园排斥、暴力或父母冷暴力等经历。
尤其是很多中国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很缺乏,很多孩子到了国外,才第一次面对真正复杂、开放的社会环境。
而原生家庭压抑下来的心理问题,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
被当成宠物养大的孩子
富养的隐形代价
案件的悲剧令人震惊,但更值得反思的是,如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富养,其实是一种“宠物式育儿”。
宠物的特点是乖巧、听话、依赖、讨人喜欢。你喂它、照顾它,安排它的生活起居,它从不反抗。但是它们不能离开主人,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如今很多家庭的富养方式,就是把孩子当成了“宠物”。
比如我们常见的海淀妈妈、加州妈妈、魔都妈妈精细化鸡娃,嘴上说的是托举,但实际上是把孩子圈养在温室。
图源:pexels
他们从小被安置在舒适圈内,吃穿不愁、行程满满,学各种才艺、进各种夏令营,仿佛从不需要为现实生活考虑。
父母全程代劳安排,只求孩子听话懂事,按照规划完成复制人生。还有一些父母不想让孩子吃苦,而是给他们保驾护航走捷径,过上顺利的人生。
想给孩子全世界,却不给他们面对世界的能力。最终,他们不是在“培养”,而是在“驯养”。
他们被全方位包裹保护着,一旦脱离了父母视线,就像突然被抛入陌生荒岛,既不知道如何求助,也没有能力处理冲突和情绪。
图源:pexels
正如本次事件中,13岁涉案人如果确实因心理失控而犯罪,无论最终是否定罪,其人生轨迹都已偏离正轨。
这种悲剧的代价太沉重,对她自己、对被害人、对两个家庭、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是沉痛的警示。
最后,愿14岁的生命不白白逝去,愿13岁的孩子能得到正确引导。
更希望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不是宠物,也不是我们人生的延伸或复制。
她们需要被当做一个人来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活成一个完整、自由、能担当的人。
参考:
Girl charged following fatal stabbing at Edgeworth - Strike Force Aggnes
Exchange student, 13, charged with murder after 14-year-old girl stabbed at NSW host family home
被控谋杀!中国13岁女生暑假游学来澳,落地8天捅死同学,或被这么判!
冯仑:有些「富养」,就是在培养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