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四川公务员申论考试:学习人民日报中的比喻句
在写作中,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就像给文章镀上了一层亮眼的光彩,能让枯燥的道理变得鲜活,让平淡的表述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大作文、申论或者各类应用型写作里,用好比喻往往能成为加分项。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人民日报》文章中,针对不同热门主题的绝妙比喻,学会这些,让你的写作瞬间更有深度和文采!
一、写 “基层治理”:用 “距离” 与 “感知” 打比方,接地气又精准
基层治理是很多写作会涉及的话题,但想写得不空洞很难。《人民日报》在《广泛凝聚力量,共建美好家园》中,就用了两个超形象的比喻:“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最后一公里” 这个比喻,一下子就点出了基层治理的关键地位 —— 国家的各项政策、治理目标,最终都要通过基层落到实处,就像快递要送到 “最后一公里” 才能到居民手中,少了这一步,前面的努力都可能白费。而 “神经末梢” 则更贴近群众感受,神经末梢是人体感知外界最敏感的部分,基层治理好不好、公共服务暖不暖,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就来自基层,这个比喻把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具象化,既通俗又有画面感,写进作文里,能让阅卷者瞬间 get 到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二、写 “人才振兴”:“筑巢引凤” 一用,画面感拉满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的热点主题,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怎么体现人才对乡村的重要性?《人民日报》在《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中用了 “筑巢引凤” 这个经典比喻:“乡村振兴,关键靠人。各地区积极筑巢引凤,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角”。
“巢” 代表着乡村为人才提供的平台、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凤” 就是那些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才。这个比喻不仅符合大众的认知习惯,还暗含了 “主动吸引” 的意味 —— 不是被动等待人才,而是乡村主动搭建好舞台,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写作文时,用 “筑巢引凤” 代替 “吸引人才”,既简洁又有文化底蕴,还能引出后续对 “如何筑巢”(比如完善基础设施、出台扶持政策)的论述,让内容更有层次。
三、写 “科学思维能力”:“总钥匙”+ 经典典故,说理更生动
提到 “科学思维能力”,很多人会觉得抽象,不知道怎么写才能不枯燥。《人民日报》在《提升思维能力》中,用 “总钥匙” 这个比喻破题,还结合了经典典故,让说理更易懂:“只有不断提高这些科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才不会在工作中犯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错误,不会被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误导”。
“总钥匙” 的比喻很巧妙 —— 生活中,一把总钥匙能打开多扇门,科学思维能力就是解决各种问题的 “总钥匙”,不管遇到什么复杂问题,有了它就能找到突破口。后面再列举 “盲人摸象”“坐井观天” 等大家熟悉的典故,既解释了 “没有科学思维会犯什么错”,又让抽象的 “思维误区” 变得具体可感。写作文时,用 “总钥匙” 引出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再结合典故举例,既能体现知识储备,又能让论述更有说服力。
四、写 “人民军队”:“铜墙铁壁” 一喻,安全感扑面而来
写人民军队,怎么体现其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力量?《人民日报》在《爱我人民爱我军》中用了 “铜墙铁壁” 这个比喻,直击人心:“人民子弟兵向险而行,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众志成城。他们一次次证明,人民军队不愧是党领导的军队,不愧是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的铜墙铁壁”。
“铜墙铁壁”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坚固、不可摧毁,用它来形容人民军队,既体现了军队的战斗力,又传递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 有这样的军队在,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就有了最坚实的保障。这个比喻简洁有力,充满力量感,写在作文里,能瞬间提升文字的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对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
五、写 “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定调,凸显基础作用
数字经济是当下的热门领域,算力资源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怎么写才能体现其重要性?《人民日报》在《把算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用了 “底座” 这个比喻:“算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未来,应用更广泛、更智慧的算力,必将在各类数字化要素的协同中实现更大价值”。
“底座” 是建筑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底座,再高的大楼也会倒塌。用 “底座” 比喻算力资源,一下子就点明了它的基础性作用 —— 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要素的协同,都要建立在算力资源的基础上。这个比喻既专业又通俗,不管是写给专业读者还是普通阅卷者,都能清晰传达算力资源的核心地位,让作文的专业度和准确性更上一层。
六、写 “文化传承”:“长河”“大河” 喻文明,厚重感拉满
中华文明的传承是写作中常考的主题,怎么写出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厚重感?《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给出了绝佳示范。
在《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中,它把中华文明比作 “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从未断流。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又如,2000 多年前诸子百家提出的思想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再如,浩若烟海的典籍文献,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长河” 的比喻,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长”—— 从古代流淌到现在,从未断流;又体现了其 “阔”—— 包含汉字、思想、典籍等丰富内容,像长河一样包容万象。后面再用三个具体例子佐证,让 “长河” 的形象更丰满。
而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中,它又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比作 “大河浩荡”:“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宛如大河浩荡。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结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大河浩荡” 比 “长河” 多了一份气势,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就像大河一样,汇聚各路支流,奔腾向前。写文化传承时,用 “长河” 或 “大河” 喻文明,再结合具体的文化元素,能让文章充满历史厚重感,体现出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
学会这些比喻,写作更上一层楼
这些来自《人民日报》的妙喻,之所以好用,关键在于它们既贴合主题本质,又贴近大众认知,用通俗的意象传达深刻的道理。在写作中,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借鉴这些比喻,更要学会这种 “比喻思维”—— 看到一个抽象概念时,想想它像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找到两者的共性,再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写 “青年成长”,可以把 “理想” 比作 “灯塔”;写 “环境保护”,可以把 “生态” 比作 “生命线”。只要多观察、多积累,学会用比喻为文章 “添色”,你的写作一定会越来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