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数字安慰剂”:短视频与心理健康『心灵加油站』(251)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的调查显示,当短视频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高达42.1%。那应如何控制刷短视频的时间,保护我们心理健康呢?
做到自我察觉与情绪管理
在打开软件的前,仔细询问自己:“我现在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心情吗?我现在需要什么?”通过转移注意力,关注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同时,培养一些替代性的放松方式,如冥想、摄影、桌游、运动等。刷一会儿手机,就说服自己休息一下,缓解身体和精神疲惫。
设定明确的时间与行为限制
可以尝试卸载软件、精简App,即定期清理、精简手机中安装的App数量,尤其是娱乐类App的数量。或者采取物理隔离手机的方式,强迫自己一段时间内摆脱对短视频的依赖。例如,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或使用定时锁盒,避免随手刷视频的冲动。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监护人可以通过设定手机使用时间限制,并采取陪伴观看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短视频。同时建议建立“无手机时段”,如学习、用餐或睡前1小时,用亲子活动、运动或阅读等替代娱乐。
主动构建替代性成就体验
要摆脱对短视频的依赖,可以主动培养输出型爱好,用学习、阅读、运动等具有长期回报的活动替代即时快感,增强成就感和专注力。例如,用刷短视频的两小时观看一部高质量电影、学习新技能或锻炼身体,既能放松又能提升自我。此外,可通过制定“价值换算表”,如对比短期愉悦和长期代价:刷一个小时视频带来的短暂快感与造成时间浪费、工作注意力分散的价值对比,帮助理性权衡利弊,逐步用高价值活动替代低价值消遣,建立更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在信息洪流中,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让刷屏悄悄偷走你的时间和精力。
作者简介
王靖婧,大学本科在读,喜欢绘画,热爱生活。
作者简介
葛益彤,大学本科在读,热爱体育运动、阅读写作。
主播简介
周思言,大学本科在读,热爱航天科技。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王靖婧、葛益彤
主播 | 周思言
审核 | 陆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