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在高考地理中,“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是自然地理的基础考点,主要考查大气的组成成分、各层的垂直特征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球的大气层对我们的生活和行星的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侵袭,维持了地球表面的温度,使其适宜生命居住,而且通过风力、水循环等气候系统,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洁空气是主体。
1. 干洁空气(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
(1)主要成分:氮气(约78%,生物体基本成分)、氧气(约21%,供生物呼吸,支持燃烧)。
(2)次要成分(微量但重要)
①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是“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
②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近地面臭氧是污染物(破坏呼吸系统)。
2. 水汽
(1)主要来源于海洋、湖泊、植被蒸发/蒸腾,随高度增加含量减少。
(2)作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影响大气热力状况(吸收地面辐射)。
3. 固体杂质
(1)主要来源于地面(尘埃、火山灰、污染物等),随高度增加含量减少。
(2)作用:是水汽凝结的“凝结核”(促成云、雨形成);影响大气透明度(如雾霾)。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按温度、运动等特征划分)
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各层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是高考重点。
1.分层比较
2.各层大气的热量来源及温度变化的原因
3.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季节的关系
4.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分析
①对流层大气的直接和主要来源是地面辐射,海拔越高,距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越 少,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弱。
三、高考高频考点
1. 对流层厚度的纬度差异(低纬厚、高纬薄)及原因(受热差异导致对流强度不同)。
2. 各层温度变化的直接原因(对流层:地面是主要热源;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高层大气:氧原子吸收太阳辐射)。
3. 臭氧层的作用及破坏(氟氯烃等物质导致臭氧减少,需关注环保问题)。
4. 电离层与无线电通信的关系(白天电离层厚,夜晚薄,影响短波通信)。
通过清晰区分各层特征及逻辑关联,可快速应对选择题(如“某现象发生在哪个分层”)和简答题(如“分析平流层适合飞行的原因”)。